展覽時間:2017-09-06 至 2017-12-05
展覽城市:北京 - 北京
展覽場館: 故宮博物院武英殿書畫館
展覽作品:瀏覽作品 (9 幅)
一位文人,
歷經宋、元兩代,
名滿四海,榮際五朝,
書法超邁唐、宋,承續“二王”,備極姿韻與法度,
繪畫開啟了文人畫的新時代,
學生中有《富春山居圖》的作者黃公望,
他,就是趙孟頫!
由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地域廣闊,民族眾多,歐、亞地區的文化交流頻繁,然而在書畫領域真正能居于主導地位的仍是儒家文化。在這一時代背景之下,元代的書法、繪畫部分延續了宋朝以降的風貌,但藝術主張、審美標準卻同兩宋不盡相同,元初的趙孟頫則是這其中改變時代風氣、領袖群倫的重要歷史人物。
趙孟頫(1254—1322)素有博學多聞、操履純正、文詞高古、書畫絕倫、旁通佛老之譽。對于書畫,趙氏用力最勤、最深。繪畫上,他就繪畫創作的表現形式明確提出“書畫本同”“以書入畫”的藝術觀點;書法上,針對南宋筆法大壞的頹勢書風以“托古改制”的方式加以扭轉。他所倡導的藝術主張對中國藝術發展的貢獻尤為卓著,與之相呼應,其繪畫山水、人物、花鳥、鞍馬、竹石皆精,書法楷、行、草、篆、隸五體兼擅。趙孟頫與其身邊的諸多文藝家不僅共同開創了元代書畫的時代新風,更對后世藝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此次展覽展出的書畫作品,大體呈現出趙孟頫書畫藝術的淵源、成就以及影響,并期望將與之對應的各個時代的藝術萬象呈現出來,以饗世人。
走近趙孟頫,是對一位繼往開來的藝術大師的認知,也是對一個時代的重讀。
第一單元:溯本清源——趙孟頫的藝術淵源
趙孟頫是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趙德芳的后人。其父趙與訔(音吟)喜好文物賞鑒,為他成長營造出良好的家庭氛圍。青年時期,趙孟頫往來于湖州、杭州一帶,與錢選等人詩文唱和、品賞書畫,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藝術觀念與創作風格。
趙孟頫為矯正宋人書風輕肆躁露的流弊,遂以“師古”為號召,力主書學魏晉唐人,追求“盡善盡美”的藝術旨趣,身體力行,從鐘繇、王羲之、王獻之、智永以及唐宋名家書作中汲取優長,融會貫通,形成點畫精美、結構端穩、神態安詳的面目。
趙孟頫為反對南宋院體繪畫影響下的纖弱俗艷,同樣提出了“作畫貴有古意”的“師古”主張。其早年山水曾追摹六朝、隋唐畫風,多青綠設色,古意盎然。后在繼承董源、巨然與李成、郭熙的基礎上,將兩派山水技法加以省減變化。經其改造的董、巨風格,直接開啟了“元四家”的畫風,成為明清文人畫的主流?;B傳宋人畫法,工寫相兼,生動傳神。特別是竹石幽蘭類君子畫,遠承文同、蘇軾,近宗趙孟堅,將書法用筆融入繪畫創作,開啟了文人畫的新時代。
以古為源,融古為己,化古為新,終使趙孟頫成為不僅獨步當代,而且是古今鮮有的藝術大師。
第二單元:書畫交輝——趙孟頫的藝術成就
趙孟頫在書法與繪畫上取得的非凡成就,為世人矚目。
趙孟頫的書法超邁群倫,時賢稱其“上下五百年,縱橫一萬里,舉無此書”,后人說他是“超宋邁唐,直接右軍。”在天賦異秉與自身刻苦用功之外,趙孟頫素重臨習前賢墨跡,確立了“托古改制”的藝術主張,即強調師法古人。這一主張絕非亦步亦趨地摹古、仿古,而是從古人筆墨中汲取精華,以個人的藝術實踐來實現自身的審美理想,最終深深影響了一代代書畫家的審美趣味與創作觀念。
趙孟頫在中國繪畫史上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對自宋代以來“文人畫”的發展,無論藝術理論還是創作實踐都具有劃時代的貢獻。趙孟頫以“師古”為依托,針砭當時藝壇張揚外露的畫風,提出需將古人典雅蘊藉的筆墨意趣融入創作之中,而且追求“不求形似”,進而強化“以形寫神”。這既是他“托古改制”的藝術主張,又體現在藝術創造實踐之中,為“文人畫”的推陳出新明確了方向,令后世畫家獲益至深。
(一)書法藝術
趙孟頫為避免宋代書家筆下呈現的縱肆躁露的書風,力主“師古”——宗學晉人的姿韻和唐人的法度,并通過長年反復探索、實踐方才漸趨形成自家的風格特點。
趙孟頫所寫書體更是樣樣俱佳,其中尤以楷、行兩體出類拔萃,這來自他常年臨學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書跡之功。在心摹手追、刻意臨寫之間,外求形似而內宗筆法,踵步風規神韻,加之能夠融會貫通歷代名家之長,終于鍛造出平和雍容、圓活姿媚的個人風格。
趙孟頫書風演變的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45歲(大德二年,1298)前,用筆古拙、結體方闊是得自鐘繇、褚遂良的遺緒,肥厚圓勁、捺筆特重是受智永、徐浩的影響。
第二階段:45—55歲(大德二年至至大元年,1298——1308),以“二王”為風范,淹有眾長,機杼自出,用筆講究,結構嚴謹,輕靈婉轉,珠圓玉潤。
第三階段:56—60歲(至大二年至皇慶二年,1309——1313),書風日趨剛健挺拔,字形也由方闊化為頎長。
第四階段:61歲至去世(延祐元年至至治二年,1314——1322),人書俱老,筆力深沉扎實,筆勢雄健放縱,姿致灑脫依然,蒼勁老到。
(二)繪畫藝術
趙孟頫的繪畫題材豐富,筆下山水、人物、鞍馬、花鳥、竹石無不精絕,水墨、青綠兩者兼擅,寫意、工筆畫法俱佳,獨步畫壇。其中,山水成就最高,青綠一脈舍去刻畫之工而自成清麗松靈的韻致,水墨一道則熔鑄為典雅蘊藉的風貌。人物、鞍馬取資唐宋佳作,形成用筆凝重、敷色沉著的特點?;B源自五代、北宋之法,落筆精到,栩栩如生。蘭竹則形神兼顧,更將書法的筆意融入畫法之中,完成了從畫蘭竹到“寫”蘭竹這一從自在到自覺的認識上的飛躍。
觀者不妨移步,進入趙孟頫所描繪出的藝術世界。
第三單元:松雪遺韻——趙孟頫的藝術影響
趙孟頫是元代藝苑公認的領袖人物,其以自己的創作與理論推動了書畫藝術的發展,并直接帶動和影響了眾多元代文藝家,令時代風氣為之一新。
趙孟頫的家人有朝夕相處之利,耳濡目染,受其教化最多,成就斐然。其妻管道昇、子趙雍與趙奕、女趙由皙、孫趙麟等得其法乳,書畫亦各有所長,而終不脫趙孟頫的藝術藩籬。外孫王蒙取法其道,又遠求董源、巨然,獨具面目,自成宗師。
趙孟頫無論是隱居家鄉,還是宦游南北,總能與友朋、學生雅集唱和,賞評書畫,品鑒古物,切磋藝論,互相陶冶。盡管藝術風格不盡相同,成就高下有別,但皆能師承晉唐之法,注重筆墨韻致。在以趙孟頫為核心的友朋、學生的共同努力之下,使得清新雅正的書畫風氣貫穿蒙元一朝。
自明清及至近世,趙孟頫的藝術觀念、筆墨技巧被明代唐寅、文徵明與清初“四王”等書畫家承續、發揚,可見其藝術散發的無窮魅力。清乾隆帝弘歷更是對趙孟頫的書法青睞有加,筆下用力最勤,以致趙書風靡有清一代,成為學書世范。
第四單元:云泥有別——趙孟頫書畫辨偽
趙孟頫是中國古代少有的諸體俱善的書壇巨擘,而且是發揮轉折性作用的畫苑大家。因其成就高,名氣大,所以當時與后世皆有好事之徒偽造其書畫作品。這恰好反證出趙孟頫的歷史地位和研究價值。
面對作偽盛行的情況,趙孟頫書畫辨偽是各個時期收藏者、研究者始終關注的問題。尤其是近幾十年來,專家學者為此付出不懈努力,對參與作偽的人物、作偽的方法、偽作均有明確判斷。在此,陳列部分真跡、贗品,通過兩者比照,為公眾提供出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