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時間:2011-12-09 至 2012-01-10
展覽城市:上海 - 上海
展覽場館:上海朱屺瞻藝術館
展覽作品:瀏覽作品 (12 幅)
展覽計劃展出張大千的粉本作品30件,繪畫作品10件,讓觀眾通過將畫稿和繪畫作品并置觀賞,來實際的理解中國的傳統繪畫藝術。其中張大千的部分粉本是第一次與觀眾見面。“粉本”在中國有很長的歷史淵源,史載唐代吳道子曾于大同殿畫嘉陵江三百余里山水,一日而畢。玄宗問其狀,奏曰:“臣無粉本,并記在心。”宋代文同畫竹稱“成竹在胸”,指的就是經過長期的觀察以后,將自然之竹內化于心,從而起筆落墨間創造出畫中的竹子。蘇軾曾對此大加褒揚,清代鄭板橋又提出“眼中之竹”、“手中之竹”,美學家葉朗先生對此曾經做了非常精彩的闡述和分析,他認為從“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是創造繪畫意境的三個階段。其實,能夠實現創作的兩次飛躍,幫助文同成竹在胸的就是“畫稿”,也就是古人所稱的“粉本”。所以清代鄒一桂說:古人畫稿,謂之“粉本”,前輩多寶蓄之,蓋其草草不經意處,有自然之妙也。了解一位畫家,往往最好的一個辦法就是研究他的畫稿,這對于中西畫家都很適用,如同達芬奇的手稿揭示了他繪畫中的許多秘密一樣,透過中國畫家的“畫稿”,也能具體的解釋其畫作風格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張大千本人精研各代名畫,遍臨遍仿,最終形成了其獨特的風格,這些粉本為我們了解其藝術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最重要的史料,更是觀者直觀的了解古代書畫藝術的重要途徑。朱屺瞻藝術館一直致力于傳承經典藝術,舉辦了傳統和當代水墨領域的許多重要展覽,通過這次的展覽也正是希望向大眾普及經典藝術。本次展覽同時還展出了張大千的弟子孫云生的作品10件。張大千最終將自己的大量畫稿留給了弟子孫云生,并囑咐其重視畫稿的價值。通過孫云生的作品將讓我們看到,“畫稿”在傳統書畫的傳承當中究竟起到了什么樣的重要作用。
從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通過畫稿、作品并置,師徒作品同時展示的方式,以及文獻和影像資料的烘托,展覽將呈現一個鮮活的張大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