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的材料工具主要有筆墨紙硯,缺一不可。我們在欣賞字畫作品的時候能深深的感受到書法家執筆下揮毫潑墨中形成的藝術作品的魅力,簡單的筆墨之間就可以渲染出那么絕倫的藝術。今天同大家以前淺談中國的筆墨紙硯。
中國獨有的書寫工具,即文房四寶。筆、墨、紙、硯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時期。歷史上,“筆、墨、紙、硯”所指之物屢有變化。在南唐時,“筆、墨、紙、硯”特指諸葛筆、徽州李廷圭墨、澄心堂紙,江西婺源龍尾硯。自宋朝以來“筆、墨、紙、硯”就作為書畫的必需工具,則特指湖筆、徽墨、宣紙、歙硯。
湖筆:亦稱湖穎,與徽墨、宣紙、端硯并稱為"文房四寶",被譽為“筆中之冠”。中國的毛筆,起源甚早,而“湖筆”之聞名于世,是中華文明悠久燦爛的重要象征。當在六、七百年以前的元朝。元以前,全國以宣筆為最有名氣。蘇東坡、柳公權都喜歡用宣州筆;元以后,宣筆逐漸為湖筆所取代。湖筆之鄉在善璉鎮,當地有筆祖蒙恬廟。相傳秦始皇的大將蒙恬"用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外衣)",發明了毛筆。
2006年,湖筆制作技藝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徽墨:產于徽州地區的屯溪、歙縣、績溪等地。距今已有千年歷史。徽墨以松為基本原料,滲入20多種其他原料,精制而成。徽墨集繪畫、書法、雕刻、造型等藝術于一體,使墨本身成為一種綜合性的藝術珍品。徽墨有落紙如漆,色澤黑潤,經久不褪,滲設危淚紙筆不膠,香味濃郁,豐肌膩理等特點,素有拈來輕、磨來清、嗅來馨、堅如玉、研無聲、一點如漆、萬載存真的美譽。
2015年12月,徽墨成功獲批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稱號。
宣紙:是中國傳統的古典書畫用紙,是中國傳統造紙工藝之一。宣紙因產于古宣州而得名,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宣紙因質地細薄、棉韌、潔白、緊密而著稱于世,以易于保存,經久不脆,不會褪色為最大特色,故有"紙壽千年"之譽。
宣紙的原材料主要是青檀,配料是稻草等農產品。 宣紙按加工方法分為原紙和加工紙。按紙張洇墨程度分為生宣、半熟宣和熟宣。熟宣是采用特種再加工技術形成更多花色品種的加工宣紙,主要分蠟宣、 礬宣、色宣、色礬宣等百余種。書法和寫意畫用生宣,工筆畫用熟宣。按原料配比分為棉料、凈皮、特種凈皮三大類。規格按大小有四尺、五尺、六尺、七尺金榜、尺八屏、八尺、丈二、丈六;按絲路有單絲路、雙絲路、羅紋、龜紋等。宣紙制品有素白冊頁、印譜、信箋和仿古對聯等等。
2006年宣紙制作技藝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歙硯:全稱歙州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因取石于古歙州(今歙縣)的龍尾山,故稱“歙硯”。歙硯已有一千二百多年歷史。
歙硯的制作材料被稱為歙石或歙硯石,一般需要5-10億年的地質變化才能形成,其中最適合制硯的是輕度千枚巖化的板巖 。歙硯石質堅韌,具有下墨快、不損筆鋒、墨水不涸、洗之易凈等特點,其中“堅潤”二字體現了歙硯的特色。歙硯的品種繁多,分為魚子紋、羅紋、金暈紋、眉紋、刷絲紋等類型。造型渾樸,浮雕、淺浮雕、半圓雕等手法是歙硯臺的工藝風格和特點。
歙硯為歷代文人所稱道。南唐后主李煜說"歙硯甲天下";蘇東坡評其"澀不留筆,滑不拒墨,瓜膚而縠理,金聲而玉德";米芾說:"金星宋硯,其質堅麗,呵氣生云,貯水不涸"。
2004年9月中國輕工聯合會和中國文房四寶協會授予歙縣"中國歙硯之鄉"榮譽稱號。
2006年5月20日,歙硯制作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筆墨紙硯,中國獨有的文房四寶,從西漢時期使用流傳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獨有的璀璨歷史文化魅力,成為了文人的朋友,騷客的知音,使得中國的字畫作品具有獨特的藝術風采。
責任編輯:莉莉
暫無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