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9月10日,原人大附中語文名師,現申怡讀書創始人申怡,參與第四季巨量引擎“抖in領學官”活動,擔任閱讀倡導官,既參與了「巨量引擎-抖in領學官」《師說》宣傳片的拍攝;又在9月9日在抖音平臺開展了一場以“讀古詩文成閱讀高手”為主題的大師課,目的是讓更好的知識進到普通家庭,讓每個孩子都有資格獲得更好的閱讀方法和更高的眼界。
在2個小時的大師課直播中,申怡老師提出一個非常新的概念:
古詩和古文,比現代文更能提升孩子的閱讀能力。
同時她將古詩文閱讀的課題掰開揉碎,深入剖析從古詩到古文的遞進式閱讀模式,講述如何在這一過程中,打通語文學習路徑。
她強調,古詩文是孩子語文學習和閱讀路上的難點,但難點即突破點,掌握了古詩文閱讀的能力,語文學習的難點就會像水一樣溶解開來。
“借助古詩文閱讀,就可以把語文學習打通”。
直播當晚在線人數直接超50萬人,許多家長在評論區與申怡老師共同探討了這一課題。
(申怡大師課直播現場截圖,申怡為原北京人大附中高中語文名師,前北京語文學科帶頭人,現申怡讀書創始人)
99%家長不知道:
以“古詩”帶動孩子的閱讀
比靠“白話文”更容易
有人問,閱讀應該是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為什么要從古詩開始讀,而不是白話文呢?
“因為詩歌是極度凝練的文字”,申怡老師在直播中說,“詩能夠直觀展示出閱讀節奏,讓孩子更快、更輕易抓住重要的信息?!?/p>
比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共有四聯,短短的八句詩包含著起承轉合,完整地交代了一個關于送別的故事。“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一句中,抓住“三秦”和“五津”就能知道了地點,抓住“風煙”就能知道詩人別離時面對前路漫漫的迷茫;“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抓住“宦游”就知道了詩中人的身份背景。
從短短的幾句詩中,孩子可以讀到由人物、地點、事件、背景構成的完整故事,感受到詩人對待別離時,從前路渺茫到豁達灑脫的情感轉變,引發孩子心中的共鳴,實現從閱讀到主動求知的轉化。
而家長常見的誤區便是在缺乏整體分析的情況下,要求孩子背誦古詩。簡單粗暴的背誦會讓孩子錯過一個成為閱讀高手的契機,相反,通過合理的解釋、背景知識拓展,可以讓孩子在誦讀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完成背誦,養成在讀詩時思考背景故事的習慣,從而在朗讀、背誦中一次一次完成閱讀,每次都會增加一點對閱讀的體悟和收獲。
“延伸到考試中,為什么很多孩子在面對閱讀理解題目時無從下手?”申怡老師說,“就是因為缺乏抓住重要信息的能力?!?/p>
能否從原文中尋找線索和信息,是閱讀理解題目考察的重點,而讀詩恰好可以鍛煉孩子把握情感、抓住重要信息的能力。申怡老師的精講課程《古詩詞大全》便是針對古詩語言凝練的特點,通過深入淺出的講解和引導,幫助孩子學會抓準信息。
古文是閱讀的進階篇
是孩子成為閱讀高手的關鍵
朱熹說,讀書之法,在于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
如果說古詩是極度凝練的文字,那么古文則是將極度凝練的語言有節奏地散開,古詩教會孩子基礎的認讀、理解與鑒賞,古文能夠培養評價以及活用的能力,讓孩子進一步掌握閱讀技巧。
在這里,很多家長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相較于古詩而言,古文的內容更多、涉及到的知識也更加廣泛,各個階段的孩子要如何安排閱讀重點呢?
申怡老師認為,“讀古文應當分階段,入門階段的孩子可以從《世說新語》開始”。
《世說新語》的語言平實而簡單,三言兩語就將人物勾勒得清清楚楚,比如這一篇:
周叔治作晉陵太守,周侯、仲智往別。叔治以將別,涕泗不止。仲智恚之,曰:“斯人乃婦女,與人別,唯啼泣。”便舍去。周侯獨留與飲酒言話,臨別流涕,撫其背曰:“奴好自愛!”
一個送別的場景,三個不同的人物,文章從語言、行為層面詮釋了人物性格,勾勒出二哥的暴躁、大哥的溫和慈愛,以及三弟的溫柔感性,在閱讀的過程中,孩子能直觀地感受到角色定位,融入文章描繪的氛圍里,久而久之,鍛煉出在閱讀中體味情感的能力。
但是,要理解、分析更加復雜的古文,就需要有更深層次的思考,對背景故事有更深、更廣的了解。申怡老師建議進階的孩子閱讀《古文觀止》,比如在《燭之武退秦師》一篇中寫到: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師于東門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
讀完這一小段,如果讓孩子們代入其中,都會覺得蹇叔是“說話不經大腦”的人,但真實情況是這樣嗎?
結合《燭之武退秦師》的故事背景,就會發現其實不然,蹇叔經過對社會局勢的全面分析后,明白了軍隊要打的是一場沒有同盟、勞師襲遠的不易之仗,最終得出了“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的結論。
通過對歷史背景的深入了解,孩子才會知道,原來蹇叔是一個有觀點、有遠慮的人,未來在閱讀中也應當學會更加全面地看待問題。
因此說,古文是閱讀的進階篇。
但對小學階段的孩子來說,古詩文仍然是“難啃”的骨頭,需要成體系地閱讀,這也是申怡老師做系列課程的初衷,申怡讀書推出了包含351組古詩精講的《古詩詞大全》、1140講《世說新語》、102篇《古文觀止》精講內容,形成一個貫穿古今的知識網格,從古詩到古文,扎扎實實、一步步進階,讓孩子真正掌握古詩文的精髓,在日復一日的長期洗練中成為閱讀高手。
古詩、古文通了
現代文閱讀也就通了
林肯說,閱讀是尋求進步的一種工具。但實際上,閱讀首先是一種能力,其次才是進步的工具,古詩文閱讀的過程,就是獲取閱讀能力的過程。
在直播期間,申怡老師用幾個不同的送別篇章脈絡清晰地展示了這一過程,從最開始的古詩,到古文,再到歷史背景、拓展知識,逐一遞進的過程中,孩子會逐漸接觸到更加豐富的內容,逐漸領悟不同的作者面對同一題材如何謀篇布局、怎樣修辭、刻畫人物,每一篇把握住一個點,在點滴進步中就能積累豐富的閱讀技巧。
“看到文字,眼前立刻出現畫面”,申怡老師在直播中解釋,“跟作者同一個頻率地思考,就能把握寫作結構,了解詩是如何凝練地表達情感,文是如何有節奏地散開。”
學會古詩文的閱讀技巧后,再去看現代文,更能快速、準確抓住核心的詞與句,閱讀起來幾乎毫不費力。
“文言文通了,現代文也就通了”,申怡老師說。
閱讀需要的是長期主義
“閱讀,更看重分數的提升還是能力的提高?”
申怡老師在直播中兩次提及這個問題,評論區不同的討論聲背后,是家長們對如何打通語文學習的思考,當閱讀沒有產生立竿見影的成效,是否意味著閱讀并未影響到孩子的語文學習呢?
當然不是,現代教育中最致命的問題就是在閱讀和語文學習中急于求成,代價將是失去閱讀的能力,當孩子背會了考試要用到的每一道題目,雖然表面看起來成績得到了提高,其實是因小失大,失去了能夠伴隨一生的閱讀能力,成為應試機器。
申怡老師在講授課程的過程中,從不要求孩子死記硬背,哪怕通篇聽下來,只記住了一個點,只有一個地方印象深刻,也算達到了閱讀目的,今后再遇到類似題材的文章和題目時,心中也會涌動起那一刻的所知所感,得到新的理解。
讓孩子在好的文字氛圍中浸潤,大于任何閱讀技巧和干貨。教孩子話怎樣說,文怎樣寫,都是在教孩子走歪路,真正的語文學習是流淌在生活中、融匯到生命里的,要教孩子在文字中尋找生動的場景、情感,浸潤其中,帶走自己喜歡的部分,形成下一次閱讀寫作的素材。
在申怡老師看來,閱讀不能急于求成,需要的是長期主義。
良好的古詩文閱讀能力可以把語文學習打通,為初中、高中乃至大學的語文學習埋下伏筆,哪怕沒有看到短期的成績提升,也會在長期學習中展現出厚積薄發的力量。因此,申怡老師從2021年開始,堅持每天早上為全網600萬粉絲直播講解古詩文,在抖音、視頻號等平臺帶領粉絲一起閱讀,申怡讀書目前的付費用戶也已經突破20萬人,讓孩子在點滴進步中逐漸掌握閱讀的能力。
正如著名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所說的: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
本次直播結束時,許多家長仍意猶未盡,這是申怡老師作為“抖 in 領學官”的首場直播,今后,申怡老師也會不斷為家長和孩子帶來閱讀干貨,與家長探討更多閱讀的課題。
文學即人學,基礎閱讀能力決定了孩子在未來任何學科所達到的高度,孩子會用怎樣的方式去閱讀,就會用怎樣思維去理解人生、思考未來。古詩文閱讀的價值從來不只是穿越歷史長河去感受文學文化的魅力,更是打通語文學習的脈絡,點燃未來的星星之火。
暫無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