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擎聯合設計作為一家設計公司,深知設計創作不僅要以當代生活為基點,還要將傳統文化注入血脈,用文化反哺當今的精神需求。《芥舟學畫編》中說到:“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在歷史文化的源泉里,解讀中國特有的生命精神,回歸中國人本該有的生活面貌。
那么,如何將過去的文化基因進行當代編譯,闡述傳統美學與精神,是今天的設計師要去做的事情。
2024年新年伊始,我們參訪了北京工美集團,與掐絲琺瑯藝術工匠——李東,一同探討:如何應用傳統技藝回應新時代人們的審美和精神需求。
銅胎掐絲琺瑯,又稱景泰藍(Cloisonne), 中國著名特種金屬工藝品類之一,是一種在銅質的胎型上,用柔軟的扁銅絲,掐成花紋,然后將琺瑯質的色釉填充在花紋內燒制而成的器物。因其大行于景泰年間,命名“景泰琺瑯”。后來又因其所用搪瓷釉料多為月藍色,且“瑯”“藍”音近,故而得名“景泰藍”。2006年,經國務院批準,景泰藍制作技藝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走進北京工美集團-琺瑯藝術館,一件件精美絕倫的藝術品吸引著我們駐足觀賞。接待我們的是掐絲琺瑯藝術工匠——李東。“我常常說我是個手藝人,更是守藝人。文明是需要“證物”的,我們的技藝不僅傳承了形而上的道,也留下了形而下之器。”李東講道。
作為非遺傳承新一代,其作品構圖繁復細膩,章法嚴明考究,掐絲嫻熟流暢,琺瑯色釉多彩,鎏金輝煌燦爛,他現場分享了自己的藝術作品,以及“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的臻于至善,“偏毫厘不敢安”的堅守,在推陳出新中造就“千萬錘成一器"的卓越不凡的初心。
ENG: 剛剛觀摩了展館的藝術品,我們都驚嘆于大師們令人贊嘆的技巧,以及作品所呈現出的視覺張利、故事敘述性。非常感謝您的接待和講解。您能否跟我們講一下傳統景泰藍和當今“掐絲琺瑯畫”的區別和相互關系。
李東:再次對各位的到來表示歡迎,我們也希望多一些交流。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習慣的思維習慣和模型,多交流就會多一些新的啟發,你們在自己的專業也作出了很好的成績,非常棒的。
是的,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些都是掐絲琺瑯畫,它是采用了掐絲琺瑯工藝制作的平面藝術畫,在傳統景泰藍的基礎上衍生發展而來,是將宮廷御用琺瑯技法移植到畫板上的繪畫。突破了傳統景泰藍只能在各種立體器型上進行藝術創作的限制,將景泰藍藝術延伸到平面作品上,作為景泰藍工藝升華的全新表現形式。
傳統景泰藍的制作包括設計、制胎、燒胎、掐絲、點藍、燒藍、打磨、鍍金等多個步驟近百道工序,工藝極為繁瑣。掐絲琺瑯畫則是將掐絲、點藍等工藝運用在平面之上所形成的“景泰藍平面畫”,它省去了傳統景泰藍制作工藝中的燒制、打磨等工序,也正因如此,掐絲琺瑯畫保留了琺瑯的顆粒質感,保留了琺瑯的沙狀質感,再經過調和和暈染,呈現出的顏色千變萬化,獨具魅力。
ENG: 我們看到您的作品大量涉及到佛教文化的題材,是出于什么考慮呢?
李東:中國儒、釋、道文化三足鼎立,博大精深,其中佛文化是不可或缺的部分,當然需要傳承和發展。而且這項技藝很適用于佛像,它比繪畫更立體,你們可以看到,它是可以制作出這種高絲立體的效果,金絲亮沙,工藝繁縟,加上佛像本身的張力,就會讓我們感受到它的歷史厚重感、繁雜金絲線條下佛像的莊嚴、威儀和發自內心的一種敬畏和皈依感,給人視覺和心靈上的雙重沖擊。
另外,它是認識世界的一種學問。每個人認識世界都有自己的路徑,有的人通過科學認識世界,有的是通過哲學,還有藝術、音樂、文學。我用宗教+藝術的方式解讀“生命”、“存在”這樣的終極命題。
在這個過程中,心理上產生一種感覺,那就是越來越空明、越來越疏朗。懷著一顆虔誠的心描繪佛像,從中領略到藝術、哲學、宗教完美無瑕的融合。我每天在畫佛的時候就是一個美的歷程,把這份美帶給大家歡喜,這一切的其實都是佛給予我的靈感。
ENG: 那作佛像與其他圖像相比,有什么不同嗎?
李東:一個好的心態,應該是純粹的。
ENG: 您怎么理解“匠心”?
李東:從業十年,以前的目標是“成為匠人”,后來發現路途中的體驗才是一生所追求的彼岸。這項技藝,給予我太多認識世界的智慧,在這個過程中,我是受益人。
以技養身,以心養技,躬身于技藝的實踐當中,把它融進了自己的生命,眼里,手里,心里,深入骨血,又融合生命在器物打磨的過程中。十年如一日地堅守和精進,我想這漫長的過程就是“匠心”吧。
當然,我們還是繼續前行的晚輩,不敢造次。想做真正的“匠人”,需要我們更多地投入和感悟。
ENG: 我們感受到掐絲琺瑯這項工藝的繁復性和它并不快速、不簡約、不隨時趣、不廉價以及工序上不將就等這些特點,與當今這個時代流水線上的工藝品截然不同,對此您有什么觀察和感悟?
李東:我們今天倡導傳統文化,倡導傳承歷史的瑰寶,,不是用現在的流水線、工業化的方式弄出來的所謂的工藝品。我認為這項非遺文化,正是因為它的不合時宜而更顯珍貴。
我們當代人的快節奏和快速獲利的心態,很容易藝術工業化,因為有了套路,就有了復制的方法,形成沒有思想和探索深度的工業消費品。我想作為非遺文化傳承的一份子,有義務尋求一種新的傳承方式,讓它在新時代,保持靈性的同時,以新面貌獲得更持續和有效的傳承。
ENG: 能不能跟我們分享一下,掐絲琺瑯這項技藝的工藝流程?
李東:掐絲琺瑯畫在制作方面分為設計底稿、掐絲、點藍、詡繪、固化成型等幾個步驟。
作畫之前要根據所需的題材來創作底稿。因為有專業畫家參與研創,畫面語言會更加豐富,完美順暢地直抒胸意,表現內容和思想。掐絲是重點,絲掐得好不好,直接關系到畫的整體效果。一只特制的尖頭鑷子,一把剪刀,絲為墨,以鑷為筆。彎、轉、擰、旋,隨即一條流暢的金屬線條赫然呈現。
點藍過程可謂是重中之重,不但秉承了傳統點藍技法,又結合不同的繪畫技法使琺瑯更加色彩斑斕。不僅要靠多年的經驗和嫻熟的表達技巧,更需要具有藝術想象力和藝術創造力,所以要一直堅持學習和發展,不斷地改進方法,才是對繪畫藝術的傳承和發揚。
ENG: 我們知道"掐絲琺瑯"有著黃金和寶石般的華貴與瑰麗,被歷代帝王當作獨一無二的皇權與財富的象征。您怎么看待宮廷器具走進百姓生活?
李東:古代時期,因為它的制作工藝復雜,釉料配制和燒造技術難度大,生產成本高,一直由皇家所壟斷,秘藏深宮,非一般百姓所能享用。除少量琺瑯器作為貴重禮物由皇帝賞賜給王公大臣和饋贈禮品給外國友人外,民間是難得一見的。
當今時代,讓技藝從傳統向當代生活轉化,引領新生代群體的時尚消費,建構傳統美學與現代美學交互的新生活方式,是我們的共同使命。
我們從業者經常坐在一起共同探討:如何從歷史的經驗中思考琺瑯藝術如何走向未來。非遺文化,不能只存在于博物館,它需要走入生活,深入尋常百姓家。比如一些小的物件,鋼筆、發飾等當代化物件,通過紋樣、技藝諸多形式地繼承和弘揚。年輕人喜歡的“國潮風”、“華潮風”,傳承與時尚形成互補,激活手藝創新的新動力。
在滿足時代消費上做文章,把工藝美術元素融入生活,提升生活美學,推動“手藝、設計、時尚、品牌”的交融共生,鼓勵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跨界融合。
ENG: 您如何看待當今琺瑯畫的商業價值?
李東:藝術和商業并不是對立的。很多人認為,藝術是沒有票房的,是叫好不叫座的,其實不是的,好的藝術一定是有市場的。
同時,我們作為這項技藝的手藝人,切切實實感受到了各方政府政策的鼓勵,各種社會資源,多種方式推動發展。比如琺瑯手藝+扶貧、+旅游、+文創、+特色街區、+時尚品牌、助力鄉村振興等等,這些舉措使手工藝在新時代發展中不斷產生新的社會價值。
除了您說的商業價值,我們還致力于發掘除了物質價值以外的記憶價值、情緒價值、物質倫理和道德價值。我看到像您這樣的機構在空間設計上的積極應用,都是琺瑯工藝的希望和未來,隨之帶來的商業價值也會是越來越健康可持續的正向反饋。
掐絲琺瑯,這一悠久的藝術形式,不僅是工藝的瑰寶,更是中華文化的璀璨明珠。它以其精細的工藝、絢麗的色彩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訴說著歷史的故事,展現著手工藝的非凡魅力。掐絲琺瑯不僅是一種美學上的追求,更承載著豐富的文化意義和歷史價值,是民族智慧和審美的完美體現。
在快速變化的現代社會,掐絲琺瑯這門古老藝術面臨著傳承的挑戰。因此,我們號召每一位設計師,不僅要欣賞掐絲琺瑯的藝術之美,更要積極參與到它的保護和傳承中來。通過自己的專業,為傳承和保護掐絲琺瑯貢獻自己的力量,讓這門古老藝術煥發新的生命力,繼續在文化舞臺上綻放光芒。
暫無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