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夢意味著中華民族的價值體認和價值追求,實現中國夢必須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獲取精神滋養。
世界歷史發展和現代化演進的經驗表明,不同國家人民各自具有的精神氣質和文化特征,反映了各不相同的國家精神和文化傳統。黑格爾曾經在《歷史哲學》中指出,“世界歷史自身本質上是民族精神或國家精神的辯證法”,一個國家之所以能夠引領世界歷史,就在于其優秀的國家精神、文化傳統。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諸多因素值得大力張揚。諸如“天人合一”、“內圣外王”的精神境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人生態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則,“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和而不同”、“和實生物”的價值追求,“天下為公”、“大同之世”的社會理想等等,凝聚了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生活經驗、生存智慧,融入了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包含著中華民族最強大的精神基因。在今天,構建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只有以此為根基,才能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正所謂“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滋養、力量支撐。
二、中國夢也是文化復興之夢,實現中國夢必須努力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精神文化生活是人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精神文化因素的發展是人類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中華民族歷來重視精神文化生活,并且深諳“倉廩實、衣食足”與“知禮節、知榮辱”的內在邏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中指出:“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中華民族的先人們早就向往人們的物質生活充實無憂、道德境界充分升華的大同世界。實現中國夢,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雙飛的發展過程。”可以說,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證明,一個民族在物質上不能貧困,在精神上也不能貧困;只有在物質上和精神上都富有的民族,才是一個真正有強大生命力、凝聚力的民族。習近平在同全國勞動模范代表座談時的講話指出:“實現我們的發展目標,不僅要在物質上強大起來,而且要在精神上強大起來。”可見,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多方面的內涵,精神上的強大、文化上的復興,無疑是中國夢的題中應有之義。
實現文化復興,決非簡單地再現昔日的文化樣態,因為復興不等于復古,文化發展的關鍵在于創新;精神上的強大,絕不意味著孤芳自賞、妄自尊大,主要體現為民族凝聚力、精神創造力的強大。習近平指出: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也一定能夠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這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的自覺、自信。實現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需要我們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去正確看待中華傳統文化,“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