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的發展,現在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們精神上的壓力也與日俱增,如果長時間得不到有效的調節,可能對身體造成很大的危害。所以有人提出現代人應該減壓。有專家指出親近大自然是減壓的最好方式。可現在我們賴之生存的大自然也隨著工業的高速發展而遭遇嚴重的污染危機,我們靠之減壓的去處越來越少。
80后藝術家李彥才用60余天,騎行4000多公里,從北京騎行到麗江,一路觀察、體驗、繪畫、交流,創作二十余幅環保題材油畫。他的圖書《在信仰中前行》詳細的記錄了他騎行兩個月來所見到的環境問題及感觸。他想通過騎行的行為藝術呼吁更多的人來關注環境、保護環境。他一直在環保的征途上努力前行著,弘揚大愛,傳播正能量,鼓勵更多人從身邊事做起。他的事跡提醒我們愛護環境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絕對不能忽略。
其實,世界上最早的“環保治國”理念,便是中國古人提出來的,我們的祖先很早就意識到了人與環境的關系,甚至將環保提到了政治高度。
齊國上卿管仲便是位環保專家,其在任時提倡環保治國,其在《管子·地數》中寫道:“為人君而不能謹守其山林菹澤草萊,不可以為天下王。”戰國時期趙國著名思想家荀子也提出了“環保治國”理念。《荀子》一書中第九篇《王制》里面說:“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大概意思是,在草木開花結果的時候,不能砍伐山林、踐踏和破壞草木的生長。荀子的這種環保策略,被稱為“圣王之制也”。足以看出他們對環保的重視。
試想古代,大自然的環境遠比現在好得多,但古賢們卻依然知道保護環境、愛惜動物,更何況現代人呢?想想大街上成堆的垃圾、超標的汽車尾氣、隨處亂倒的污水等,不禁令人汗顏。
環境保護是人類現代生活中面臨的最大問題,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從基礎做起。首先要提高和增強人民的環保意識和覺悟。其次,要減少對森林樹木的砍伐,進行廢物回收利用,還要加強對白色污染的處理,少使用塑料制品。最后,要對清潔方面作改進,比如不亂扔垃圾、不隨地吐痰、不亂倒污水等等。
為了地球的明天和我們人類的身心健康,我們必須從現在開始努力愛護環境,為我們的大自然減壓,只有這樣青山綠水才不是夢。(文/莘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