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8日,山西省太原市,某藝術培訓學校的考生正在緊張備考。近兩年來,由于“藝考熱”持續高燒,家長和考生們選擇更趨理性。加上藝考生就業壓力大、升學成本高等諸多現實原因,“藝考熱”呈現降溫趨勢。
教育部對藝術類專業招生政策的全面收緊,是藝考熱降溫的主要原因。表現為:
一是取消部分高校藝術類招生校考,改由省里統考。教育部設定了藝考文化成績下限,這樣一來,考生既要注重文化分數,專業也不能落下,讓考生意識到藝考正逐漸從“捷徑”向“獨木橋”轉變,考生也就更加理性,這也造成藝考人數的回落。
二是藝考文化課分數線不斷提高,藝考生需要文化與專業“雙拼”。近年來,藝術類無論是美術還是音樂,其文化錄取線是逐年走高的,2012年美術公辦線為215分,2015年為240分,提高了25分;音樂線提高了22分,校考線提高了25分。越來越嚴格的藝考政策,會使藝考文化課的分數線不斷提升,這對許多走藝考捷徑上大學的考生而言,文化課的高門檻已讓藝考不易考。
藝術教育的普及本來是件好事,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創造精神,但家長的急功近利和培訓班的推波助瀾,使藝術教育功利化傾向越來越明顯。藝考熱背后實則是人們追名逐利和圓夢的心理在作怪,然而藝術教育的本質意義是培養真正的藝術家而非藝術的工匠。
隨著藝考隊伍的不斷壯大,藝考之路也不會比其他成才之路走得輕松順暢,反而可能更加艱辛坎坷,盲目報考的時代已經結束。在巨額的成本支出與殘酷的就業現實面前,藝考熱應回歸理性。是否選擇藝術道路,應該尊重孩子的興趣和天分,缺乏興趣和潛力的學生,即使通過刻苦訓練考進高等院校,也會學得很痛苦,不可能在專業上有進一步的發展。
因此,選擇藝考應多一份真誠,少一點功利,用心衡量報考者是否真的適合藝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