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都是外貌協會滴
從藝考之表演系招生說起,目前表演專業招生滿城皆招帥哥美女。到了各大院校表演系招考時,各大媒體和報端都用“美女云集、潘安接踵”來描述。表演系招收的都是帥哥美女,那些外形條件上落寞的考生入圍的幾率很小。
影視具體來說表現的是生活,生活是海洋,人們是其中的魚群,演員更是魚群的形象代表。考官對形象雖有一定的選擇標準,但更看重培養對象的信念、想象力、激情、表現力等藝術素質和人文素質。然而,縱觀北電、上戲、中戲等院校各級表演班的合影,幾乎完全以貌取人,而輕才華和表演天賦。
誠然,做演員的,長得好看不是罪;讓觀眾賞心悅目,也無可厚非。設想一下,如果年輕的藝考生姜文“童鞋”被用這樣苛刻的標準要求,就失去了一位影帝!他的招風耳和小眼睛,就必定把他擋在考場之外。不過當時的北電沒有錄取他,而是后來中戲的張仁里老師據理力爭要下他的。影視上沒有帥哥美女視不可以的,這是行業特點決定的,如果是具有有些特殊的才華或稟賦人也因此被拒之門外,這就可惜了。
看看北電近年的招生簡章就可以一目了然:“報考表演專業考生雙目視力均應在5.0以上(經佩戴隱形眼鏡矯正4.8以上,新視力表);男生身高不低于1.72米,女生身高不低于1.60米;無肢體畸形,體表無疤痕、紋身、胎記及皮膚病;表演專業要求體形勻稱,五官端正,口齒清楚,普通話較標準,兩眼裸眼視力一般不低于0.8”等要求。可見,藝術院校的大門不再將才華作為參考的首要標準,看看王寶強、孫紅雷、黃渤和周星馳,估計這些影帝按照現在藝考的標準都要名落孫山的。
二、如何不拘一格?
如今的藝術考試仍舊是和傳統的考試區別不大,仍舊要求考試英文。誠然英語是國際語言的一種,可是藝術專業要求的事比較專業的人才,具有特殊性。陳丹青曾是以英語零分、專業高分進入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研究生班的,如果按照現在招生老師或者招生學校的考量標準,他會被耽誤終身。數年后,他的學弟學妹沒已然沒有了他當年的幸運。陳丹青本人也說過:“我們不能單憑英語分數就把一個孩子粗暴地拒絕在門外。” 是的,國外的流浪漢英文水平比幾乎所有的藝考生都要流利,這是教育機構的疏忽還是所有大眾的麻木不仁?一位藝術界老前輩曾說過:“現在的藝術類招生,表面上看非常嚴格,很數字化,很公平, 而本質上卻一塌糊涂,學生的個性和創造力被抹殺了,很難招來真正有才華的學生。” 那年那月,錢偉長數理化加起來才25分破格進了清華大學,臧克家數學零分進了青島大學……改革三十多年,但是藝考的改革卻是裹足不前的。這意味著某種形式的倒退。
上海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劉大鴻認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藝術類招生是很靈活的。此外,當時除了要考素描、色彩,創作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比如給你一個題目創作。但現在很多學校都沒有這項內容了,要么考真人頭像、石膏像,要么是靜物、色彩,一種模式訓練,不再像以前那樣更注重創作。” 美術類考試中的“標尺模板”只是藝考眾多專業里“模板”的縮影,在這些“桎梏”束縛,一些有獨特素養的專才被拒之門外。
三、教之難,難在肺腑間
曾幾何時,藝術專業的教授們都曾有一兩個助教,準確來說就是標準的兩個助教,如今的教授們形象相吊,孤家寡人,而助教們不管實力如何都躍躍欲試,粉墨登場,獨自開班上課。教授們只好身兼一些細節。此外一些政工輔導員也牢牢占著培訓的時間。一年級的新生被拉到新校區,封閉起來,考進來的學生有些專業素養不是很高,結果到了專業水平得不到提高,二年級回來以后,一時很難恢復,三年級又準備找工作,四年級就要實習了。大學四年很快就過去了,傷仲永……
藝術很多時候是抽象的是富于想象力的,是需要創新的,是天馬行空般不受約束地創造過程。但是如今的藝術院校在課程選擇方面,如地點、時間、課程內容、教學階段等等細節上,全都預先設置了園囿,排在表格里。這些過了獨木橋的嬌子們不能揮灑自己的稟賦,如籠中鳥,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面相覷。而教授的情懷,只是頂著他的帽子,成了表格里的符號,帶帶研究生,好像在放牧群羊。”
中國傳媒大學影視藝術學院導演表演系教授趙寧宇說過:“當教育上升為一種學歷教育之后,就必須遵從大學教育的規矩和規律。而這種規矩和規律,是由大學教育中為數更多的知識講授型的專業形成和決定的,而非表演藝術以及其他實踐性藝術——和知識講授型的專業比起來數量少得多,范圍窄得多,聲音小得多——所決定的。因此,大學教育對于表演教育,形成了諸多不利的影響。”趙教授指出了藝術教育“束手束腳”的一大根源,藝術教育演變成學歷教育。這是藝術教育的一種傷逝。
四、整個藝術界的急功近利
陳丹青認為藝術創作最需要創造力,而我們的創造力被固有的應試教育模式所抹殺。“這個時代的人缺乏夢想與追求,找個好大學,找個配偶,生孩子,再讓孩子接受應試教育,渾渾噩噩過一生……學院的教條主義培養出一撥撥所謂美術工作者,但誰是藝術家?”,這是陳丹青的感嘆。“回過頭來看,這么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錢學森也曾發類似的感慨。
整個社會的浮躁蔓延到中土所有的角落,從物欲追求開始繼而是炒作和鍍金形成了多少個王林式的大師?錢學森指出:“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整個藝術市場就是這樣,高校不過為藝術市場服務、打雜。如今一些沒有文化的暴發戶或者資金充沛的“人士”進入了藝術圈,這些暴發戶是沒有藝術修養和審美情趣可言的,他們就是要看俊男靚女,或者炒買某些所謂的藝術品,一些人甚至是甚至是為了選美女做他的情人或太太的,如今不是藝術主導市場,很大程度也是經濟基礎說了算,而不是藝術說了算。”現在我們的藝術市場是畸形的,其中某些權威人士是短視的。其實這不過是全民浮躁的縮影。(文/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