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庭故城遺址
北庭故城遺址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薩爾縣城北約12公里處。古城規模宏大,略成長方形,分內外兩城,像個巨大的"回"字。內外城均有護城河,城墻均有馬面、角樓、城門,城外有護壕。城池堅固險要。城內昔日的衙署、塔廟、街市依稀可辨,殘磚、碎石、陶片遍地。外城周長4600米,其東墻長1686米,西城墻和東城墻長約相當.南城墻全長850米.城基殘寬5—8米,殘高4—6米.中段甕城。內城墻全長3003米,墻基殘寬7—8米,殘高5—6米,內外城墻均有馬面、角樓、城門。城外有護壕。內外城壙系夯土筑成,但內外城有別,外城墻夯層12厘米,夯窩密集.內城垴夯層為12—14厘米,不見夯窩。經分析,外城筑于唐貞觀年間,而內城建于高昌回鶻時期。
在城西2公里處有高昌回鶻時期的王室寺院1座。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70.5米,東西寬43.8米。分為南北兩部。北部為正殿,有大型佛像,殿外北、東、西三面有洞窟環繞。南部為庭院,東西有配殿僧房、庫房。洞窟和配殿內塑有佛像。配殿和東面洞窟繪有壁畫。用淡墨起稿,以鐵線描為主,色調以紅、赭、黃等色為主。位置配列、構圖形式基本一致,主要為經變、供養、故事畫和供養比丘、供養人等。其中一幅分舍利圖保存較好,北側是王者出行圖,南側為攻城圖。壁畫和塑像旁有回鶻文和漢文題名、題記。寺院遺址現已蓋房保護,并設有文物保管所。
解放后,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古城中出土了唐代銅質官印“蒲類州印”、銅獅陶獸、開元通寶以及各種磚瓦當等,這些珍貴文物現在主要收藏在縣文管所。此外在北城墻處環發現了十間當年溯海軍士兵居住過的洞屋。1988年1月13日,北庭古城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代北庭大都護府治所遺址。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吉木薩爾縣城北約12公里護堡子村。據史籍載,舊址為漢代戊巳校尉耿恭屯戍的金滿城。后為西突厥葉護阿史那賀魯的駐節之所,稱“可汗浮圖”。唐代為庭州,長安二年(702)在此設北庭大都護府,下轄金滿、輪臺、蒲類(后改后庭)、西海4縣。后改北庭節度史,所轄瀚海軍駐此。為唐代北疆重鎮。貞元六年(790)陷于吐蕃。9世紀后屬高昌回鶻,為其夏都,又稱“別失八里”,意為五城。13世紀初,隸屬蒙古,元代在此設“行尚書省”和“別失八里元帥府”,城約廢棄于元末明初。清乾隆四十年 (1775)在此曾經出土唐碑,嘉慶二十五年 (1820)徐松曾調查城址,發現金滿縣殘碑。19世紀以后,英、日等國先后派探險隊在此調查挖掘。1928年,西北科學考察團對故城進行調查發掘。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新疆文物部門曾多次調查。1979~198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進行調查發掘。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