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首先是一條商貿之路,通過這條東西交通的大動脈進行經濟交流,是絲綢之路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絲綢”是中國通過絲綢之路輸出的大宗商品,是“絲綢之路”賴以得名的商品,我們首先從“絲綢”說起。
桑蠶業、絲織業,是我國古代的偉大發明之一。早在距今七、八千年的原始社會時期,我們的先民就已經逐漸了解了關于蠶和蠶繭的知識,如《路史?后記五》羅注引《向氏帖》就有“伏羲化蠶”、“伏羲作布”的記載;到了距今五千年左右,人們已經懂得和掌握了養蠶抽絲的技術,如《通鑒外紀》等不少古籍就有關于黃帝正妃嫘祖教民養蠶、抽絲織布的記載,她被后世奉為“先蠶”。有關資料直接、間接說明,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是我國最早的桑蠶業、絲織業中心或中心之一。漢、魏以降,直至隋唐,由于洛陽地處“天下之中”的優越位置,便利的交通,繁榮的商貿活動,河洛地區都不但是桑蠶、絲織業的中心或中心之一,更成了全國絲織品的最大集散地。隋代大運河的開通,更強化了洛陽全國水通交通中心、商貿中心的地位。位于龍門石窟奉先寺大盧舍那像龕南的“北市絲行像龕”,開鑿于武則天垂拱四年(688年)至永昌元年(689年);位于龍門石窟西山南端山腰的“北市彩帛行凈土堂”,系唐代洛陽北市彩帛行出資營造,這些都說明當時絲織品貿易已經有了行社一類的組織形式。
我國的絲織品大量輸出西域各國、各地區,不少古代文獻都有記載。《漢書》卷二十八《地理志下》記黃支國,說該國面積大,戶口多,多異物,“自武帝以來皆獻見”,而漢使前往黃支國等地,“赍黃金雜繒而往”。《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二記載說:玄奘法師在北印度那揭羅喝國佛頂骨城“施金錢五十,銀錢一千,綺幡四口,錦兩端,法服兩具”。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勃律國使者來,唐玄宗賜帛五十匹;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吐火羅使者來,唐玄宗賜緋袍及帛三十匹等等記載。
除我國古代文獻外,國外也有一些文獻資料記載中國桑蠶絲織事。科斯麻士《世界基督教諸國風土記》云:“秦尼策國(指中國)在左邊最遠之境。絲貨由陸道經歷諸國,輾轉而至波斯”,由于“自秦尼策由陸道往波斯,實行經短捷路程”。故可以“在波斯得見有大宗絲貨者”。相關資料真實地反映了我國的絲織品通過陸上、海上絲綢之路大量輸往世界各地,對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貢獻。
瓷器是我國通過絲綢之路輸出的另一項主要產品。中國是瓷器的故鄉,瓷器的發明也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在英文中“瓷器”與“中國”同為一詞(China)。考古發現證實了河洛地區是我國瓷器最早制作和使用的地區。1950年秋,小學教師韓維周在鄭州市二里崗采集到一些陶片和石器,經鑒定為商代遺物。1964年在洛陽北窯西周墓出土一件原始青瓷壘,高27厘米,保存完整,表面施青釉,胎色灰白,硬度較大。1966年在另一座洛陽西周墓中出土一件原始瓷尊,高19厘米。其他器型還有青瓷豆、青瓷罐、青瓷甕等。這些都是西周原始青瓷中的代表作品。
除鄭州、洛陽之外,在湖北黃陂盤龍城、安陽殷墟、西安豐鎬遺址等也都出土有原始青瓷。這是中國最早的一批器瓷。原始青瓷是在陶器制作技術的基礎上發明的。陶器不是中國獨有的發明,由考古發現可知,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先后發明了制陶術。但是,中國在制陶術的基礎上又前進了一大步,最早發明了瓷器,在人類文明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我國陶器的發明和應用,已有近萬年的歷史。在河洛地區發現的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時期的陶器,制作精美,代表了那個時代陶器制作的最高水平。在夏都二里頭遺址已經出現了用瓷土(高嶺土)燒制的白陶器,在二里頭遺址和偃師商城遺址更發現了大量陶器,造型眾多,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獨特的藝術風格。正是在數千年制陶技術的基礎上,河洛地區的制陶工匠們掌握了燒成溫度的技術,并認識到高嶺土與一般黏土的不同,這為瓷器的發明提供了基礎條件。地處河洛地區之內的鄭州商城是商代中期的王都,因此,在鄭州商城遺址保存下來很多商代原始青瓷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自原始青瓷發明后,我國的制瓷技術不斷進步。到東漢時出現質地比較高的青瓷,這是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已達到成熟的境界,而唐三彩成為陶器制作最后的絕唱。至宋代時,名瓷名窯已遍及大半個中國,是瓷器業最為繁榮的時期,也是當時外銷的主要產品。當時的汝窯(宋代汝州,治今河南汝州市)、官窯(東京,今河南開封市)、哥窯(所在地有三說:一、即龍泉窯,分布于今浙江麗水市及其周圍一帶;二、在今浙江抗州;三、在今江西景德鎮)、鈞窯(古鈞州,治今河南禹州市)和定窯(古定州,治今河北定縣。窯址在今河北曲陽縣,古屬定州)并稱為宋代五大名窯。瓷器代替陶器成為生活的必需品,人類跨入了一個嶄新的瓷器時代。
五大名窯中的三大名窯,即汝窯、官窯、鈞窯,均處河洛地區范圍之內,可知當時河洛地區瓷器制造業之昌盛發達。其中汝窯的所在地為宋代京西路(治洛陽)所轄之汝州。汝瓷胎質致密,釉層勻凈,色澤雅潤,潔如玉,明如鏡,滑如脂,聲如磬。其色有粉青、豆綠、蝦青等,尤以天藍最佳,有“雨過天晴云破處”的美譽,宋時為宮廷貢品。《清波雜志》說:“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末為釉,唯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因此,傳世汝瓷甚少。現存世汝瓷,主要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等處。國畫大師李苦禪曾題寫道:“天下博物館無汝瓷,難稱盡善盡美也。”已經發掘的重要窯址有寶豐縣(宋屬汝州)清涼寺窯址、汝州市嚴和店窯址等。今宜陽縣城西一公里的二里廟瓷窯遺址,古時生產白瓷和青瓷等,其青瓷具汝瓷特征。考古資料表明,在烏茲別克撒馬爾罕、巴基斯坦、伊朗、敘利亞、約旦、伊拉克、埃及等都發現有中國古代的瓷器。
唐三彩是又一種通過絲綢之路向境外輸出的主要商品。1928年修建隴海鐵路時,在洛陽邙山腳下挖開了許多唐代的古墓葬,其中有大量塗有紅、綠、白三色釉的隨葬品,如各種動物、人物俑及各種器皿出土,被稱為唐三彩。在以后的時期里,洛陽又出土了不少其他色彩如黃、藍、黑、褐等釉色的隨葬品,但人們依然習稱“唐三彩”。唐三彩是表面施有釉彩的陶器。它的燒制歷史可追溯到距今1400多年的南北朝時期,唐代達到鼎盛,故后世稱之為“唐三彩”。洛陽是唐三彩的故鄉,是最早發現唐三彩的地區,迄今發現的唐三彩數量最多,品種最全,藝術、歷史價值最高,最具代表性,所以人們又多稱其為“洛陽唐三彩”。
唐三彩是中國唐代工藝美術的精華之作,它吸納了中國繪畫、雕塑等工藝美術的優點,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鮮明的民族特色。洛陽出土的唐三彩已有三百多個品種,生動地反映出當時繁榮的社會面貌和精湛的釉陶工藝。洛陽龍門香山出土的三彩高頸瓶,是仿照佛教法器中的凈水瓶燒制的,而龍首杯、鳳首壺則是仿照西亞流行的獸首杯、扁壺制成的。從近年出土的三彩器物分析,盛唐是唐三彩制作的極盛時期,品種豐富,做工精美,產量巨大;天寶以后數量逐漸減少;安史之亂以后,其制作進入尾聲,逐漸衰落。唐代三彩釉工藝對宋三彩和清三彩都有影響,在日本曾仿制成所謂“奈良三彩”,朝鮮半島曾仿制成所謂“新羅三彩”。在今烏茲別克撒馬爾罕出土有三彩碗,今伊拉克、伊朗、敘利亞、埃及和蘇丹境內都發現有洛陽唐三彩,充分說明了當地人對唐三彩的喜愛,這也是唐代洛陽對外交流、通商貿易的重要物證。
1972~1976年,文物考古工作者對今鞏義市站街鎮大黃治村、小黃治村的唐三彩窯址進行試掘,遺址位于由南向北穿村而過的黃冶河兩岸臺地上,南北長約2公里。這里有斷斷續續的文化層和陶片堆積層,出土了大量窯具、小型藝術品范模、眾多的器物貼花范,以及建筑構件飾范等,出土的器物有爐、盆、杯、盤、玩具、建筑構件等。施三彩釉者居多。這是迄今所發現的最早的唐三彩窯址,燒造時代應始于隋末,盛于唐,下限在宋初。鞏義市即鞏縣,為隋唐東都之畿縣,先后分屬隋代河南郡、唐代洛州、河南府等,正是洛陽唐三彩的產地。通過絲綢之路進行的經濟交流,從一開始就相互的、雙向的。在大量中國商品輸出的同時,也有大量的西域出產品輸入我國。在中國古代的文獻中,保存有不少關于西域各國、各地來中國“朝貢”或經商貿易的記載,就反映了當時“輸入”的情況。
《舊唐書》卷三《太宗紀下》記載,貞觀九年(635年)夏四月,康國獻獅子。《舊唐書》卷一百九十八《西戎傳》記載,貞觀十七年,拂菻王波多力遣使獻赤玻璃、綠金精等物……
除以上資料外,先后輸入我國內地的西域出產物品,見于記載的還有珊瑚、琥珀、珍珠、香料、貂皮等;農副產品則主要有胡桃、胡蔴(芝蔴)、石榴、胡豆(蠶豆)、大蒜、王瓜、胡蘿卜、苜蓿等。(連載之六)
(作者系洛陽絲綢之路與大運河研究會會長 徐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