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明宮遺址
唐大明宮遺址
唐大明宮遺址
唐大明宮遺址位于西安市北郊龍首原上,在唐代是長安城三大宮之一。從高宗時起,歷朝皇帝多在此聽政,是二百余年間唐代的政令中樞所在。 大明宮平面略呈梯形,面積約3.2平方公里。始建于公元634年,是太宗李世民在位時期為其父李淵修建的。公元663年,高宗帝將其擴建,是唐代帝王最為顯赫壯麗的建筑。宮墻周長約7.6公里,四面共有11座門,已探明的殿、臺、樓、亭等基址有40余處。
它是唐太宗李世民為他父親李淵修建的夏宮。工程未完,李淵已故。遂于貞觀九年正月改名大明宮。爾后兩次易名,到神龍元年(705年)大明宮的名稱才固定下來。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統治時期,把大明宮更名為“蓬萊宮”,并在此聽政。后來大明宮屢遭兵火的破壞,唐昭宗乾寧三年(896年)大明宮被大火焚毀。1957年~1962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遺址進行考古勘察和發掘,1980年~1984年進行了重點發掘,初步弄清、復原了大明宮遺址。
大明宮是唐代長安城禁苑,位于城東北部的龍首原,是唐帝國的政治中心,是世界史上最宏偉和最大的宮殿建筑群之一。宮南部為前朝,以自南而北的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為中心組成。宮北部的內廷中心為太液池,周圍有三清殿等多處建筑基址分布,內廷西部有朝廷宴會和接見外國使節的麟德殿,殿基長130余米,寬近80米。其上建有前、中、后毗連的三殿,周圍繞以回廊,規模十分宏偉。1961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