墩臺遺址
定鼎門
一條大河一條路之隋唐洛陽城定鼎門
打開一扇門 “駝”出絲綢路
核心提示 :
“南直伊闕之口,北倚邙山之塞,東出 水之東,西逾澗水之西,洛水貫都,有河漢之象”。閉目浮想,猶如一幅人與自然“天人合一”的城市畫卷。洛陽城歷經千年,以隋唐為最盛,絲綢之路也由此興盛。雖歷經千年,但在這座城市下有太多的歷史“長眠于此”,定鼎門便是其中之一。
在洛陽市古城路的定鼎門遺址博物館里可以注意到,在深達6米的復原定鼎門城樓下,厚重的墩臺、寬闊的門道、敦實的隔墻、雕龍畫鳳的飛廊、古老的闕臺、涵道、馬道等遺跡應有盡有。站在展覽館中,仿佛又穿越到隋唐盛世的年代,雖沒有城墻下戰馬嘶鳴,城墻上嚴陣以待的壯觀場景,但夯土層上包裹青磚的廢墟遺跡,都向人們訴說著它曾經的恢弘。
定鼎門始建于公元605年,隋稱“建國門”,唐代改稱“定鼎門”,一直沿用至北宋,其間多有重修,前后沿用500多年。作為隋唐洛陽城郭城正南門,位于都城軸線最南端,是規格最高的郭城門,南對伊闕(龍門山),與當時的皇權集聚中心遙相呼應,是絲綢之路進出隋唐洛陽城最繁忙的主要交通要道之一。
“定鼎門遺址發掘時,沒有多么壯觀的場面,但我們能感受到,曾經定鼎門的恢弘氣勢。”定鼎門遺址博物館副研究員繆韻說。據了解,1997年11月至1999年2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定鼎門遺址進行全面考古發掘。2007年至2008年,為配合國家大遺址保護工程,洛陽市文物管理局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唐城隊組成聯合考古隊,對定鼎門遺址進行了第二次發掘。結合之前的發掘,“絲綢之路”終于進入人們的視野。
“這些足跡及車轍痕跡清晰完整,讓人依稀看到了當年定鼎門外車水馬龍的熱鬧場景。”繆韻說,2012年8月,洛陽市文物鉆探管理辦公室,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對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寧人坊、明教坊兩坊區域進行了局部勘探。
一扇國門,絲路進出洛陽城的交通門戶
駝鈴叮當,悠長絲路傳播洛陽繁華盛景
“噠、噠、噠……”清脆的蹄聲,配合著悠揚駝鈴聲從遠處傳來,仿佛讓人又重新回到了隋唐那個曾經繁華的都市之中。熙熙攘攘的人流,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商旅、客商,他們不遠萬里、跋山涉水來到洛陽,帶著西域的香料、琉璃等,把置換的瓷器、青銅器等帶到西域去販賣,去而往復,一條條由商隊組成的貨運線,最終形成了綿延萬里的“絲綢之路”。
據繆韻介紹,在定鼎門遺址南側唐代路面上,發現有分布密集的車轍、人的腳印、動物的蹄印等遺跡。動物蹄印大小不一,較小的動物蹄印直徑只有六七厘米,大的動物蹄印直徑有20厘米左右,通過考古研究發現屬于駱駝的蹄印。駱駝蹄印作為關聯絲綢之路商貿活動價值特征的重要載體,印證了西域與中原的密切往來。
洛陽作為絲綢之路東方起點之一,處處可見體現絲路特色的“駱駝元素”。從市區定鼎立交橋南行不遠,有一條洛河,洛陽橋飛架河面之上。每天,在洛浦公園游玩的市民,都能看到雕刻在洛陽橋橋體上的“駱駝群”。寬闊洛河水波蕩漾,倒映水中的“駱駝群”隨著水波“緩緩行走”,當年絲綢之路的盛況,仿佛在今天“復活”了。
特別是每天夜晚來臨的時候,在城市霓虹燈的點綴下,這個附著在橋身的“駝隊”,越發變得栩栩如生,讓人浮想聯翩。提起“橋身駝隊”,今年70歲的常大爺講得頭頭是道:設計這樣的燈光畫面,是有寓意的,這橋身上的“駱駝隊”,不僅是裝飾,更是文化的象征。為了讓人們記住洛陽曾經的繁榮,每一個洛陽人都應該知道,他們腳下的每一寸黃土,很有可能埋藏著一段風云變幻的歷史。
洛陽董莊村,身居隋唐大同坊的榮耀
在隋唐時期,整個洛陽城共有三市和120多個坊,其中三市包括北市(隋通遠市)、南市(隋豐都市)、西市(隋大同市)。
在定鼎門博物館的隋唐洛陽城復原示意圖上,記者注意到,皇城位于整個都城的西北方向,其余的部分均為里坊。“每個里坊幾千人,四個方向均設有坊門,其中街道、排水渠等基本生活設施應有盡有。”繆韻告訴記者,隋唐里坊制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隋唐時期的典型禮制特征,并對唐代東亞地區、尤其是日本平城京、平安京等城市的規劃建設產生了深遠影響。
“通過對明教坊和寧人坊的發掘,其相互空間組合關系,都顯示出當時的統治文化特征。”繆韻告訴記者,定鼎門遺址屬于“絲綢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路網”中東段中原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絲綢之路東方起點的都城,它在公元7—10世紀的洛陽城里,成為絲綢之路南入口的一個重要節點。通過現存的遺跡,我們不難看出,絲綢之路鼎盛時期,也是洛陽城最為繁華的時期。這條絲路見證了一個東方帝國的文明水平,展現了唐代都城城市文化的禮制特征及其影響力,這當然與絲綢之路繁盛的商貿往來密切相關。
洛龍區安樂鎮董莊村,現有人口3000多人,隋唐時屬里坊區,也就是現在的居民區。日前,記者來到該村探訪。75歲的張大爺是退休教師,對隋唐里坊禮制頗有研究,他告訴記者,隋唐時這里屬于大同坊,居住著上萬人,附近有大同市(類似集貿市場)方便市民買賣,居民區(坊)和生活區(市)是分開的,有著嚴格規定,坊里是不允許有買賣的。“這次申遺董莊村大部分地區屬于緩沖區,不在申遺范圍之內,但是村子東南角幾戶人家所在的地方列入申遺之內,因為當時我們村分為多個坊,最東南坊叫寧人坊,而寧人坊被列入申遺范圍之內,這是我們村的榮耀。”
絲路“申遺”,利于遺址保護
定鼎門遺址所體現的建筑布局、建筑材料、建造技術、建筑工藝均具有隋唐時期都城城門形制的時代特征,遺存信息與《唐六典》、《兩京新記》等歷史文獻記載的信息相符合,具有很高的真實度。目前,定鼎門遺址遺產區內的大部分遺存均保存于地下,經考古發掘的定鼎門門址,目前采取了仿古保護房的形式對遺址進行了原址原地保護。
據悉,隋唐洛陽城遺址主要面積為47平方公里,此次參與申遺的定鼎門遺址,呈“凸”字形,東至龍門大道,南至古城路,西至定鼎門門址西700米處,北至園區路北側,主要由定鼎門門址、城墻遺址、天街遺址、里坊遺址、水系遺址等組成,遺址區面積91.30公頃。“如果定鼎門遺址區申遺成功,將對遺產保護有著深遠的意義。”王偉說,申遺成功后,國家將會在政策上給予扶持,更能有效對遺址進行保護,將對絲綢之路文化研究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它更是一個不可或缺的“絲路文化符號”,至今仍體現并延續在洛陽定鼎路、定鼎立交橋等這些具體的城市設施中,滲透在洛陽民眾的日常生活中。
“2000年,龍門石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這是洛陽市唯一的一處世界文化遺產,它對提升洛陽的城市整體形象起著非常大的作用。定鼎門遺址區申遺成功后,將是對洛陽城市品位的又一大提升,必將為洛陽的進一步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繆韻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