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出土的“安世”瓦當
漢函谷關關樓
青山綠水、新橋古關,漢函谷關保護展示工程接近尾聲
核心提示:隨著絲綢之路、大運河申遺工作進入“倒計時”,各申遺點保護展示工程基本接近尾聲。作為東漢時期絲路起點洛陽西行必經的重要關隘遺存,漢函谷關保護展示工程如今已接近尾聲。這項工程有何“看點”?近日,大河報記者前往新安縣進行了探訪。
【印象】
青山綠水、新橋古關,仿佛置身水鄉
參觀漢函谷關遺址,第一站是新建的游客服務中心,該中心修建在310國道旁,周圍是一片樹林。穿過游客服務中心往北,視野突然開闊:眼前出現了一條自西向東奔騰的河流,河上架一座小橋,通向對面一座青山。綠樹蒼蒼,幾只飛鳥在水面盤旋,讓人一時間仿佛置身水鄉,與漢函谷關一向給人古樸蒼涼的“風格”頗有些不同。
“這座橋是連接管理區和遺址區的紐帶。”新安縣文物局工作人員介紹說,過了橋,沿著臨河的土路向西行,不遠處,隱隱可以看到灰色的關樓、土黃的關墻遺跡以及闕臺遺跡。
據工作人員介紹,漢函谷關始建于公元前114年,沿用秦函谷關(在今靈寶市)關名。漢函谷關在西漢時期是防衛都城長安東邊最重要的軍事關隘;至東漢時期,都城東移至洛陽盆地,漢函谷關就成為洛陽周邊八關之首,具有重要地位。
【探訪】
其貌不揚的“土丘”是漢代遺存
走至關樓前,那種古樸蒼涼的“風格”再次撲面而來,經過文物局工作人員多日的努力,關樓已經進行了加固處理,曾經略微殘破的部分被工作人員以同色調的青磚加以修補,顯得更加莊嚴、巍峨。
“(漢)函谷關經過多次修復,目前我們看到的關樓是上世紀20年代修復的。”新安縣文物局副局長王欣介紹說,當時的關樓是3層,如今殘存2層,底層保留較好。記者看到,整個關樓通道由大青石建成,其中幾塊青石上刻有“一尺二寸”4個字,據工作人員介紹,由此可見,建造關樓時,對青石規格有著比較嚴格的要求。
順著搭建的木梯,來到關樓2層,裸露的石塊似乎在訴說著歷史的滄桑。走近看,一張“鐵絲網”將其整個包裹了起來,這是怎么回事呢?王欣介紹,這是保護展示的一種方式,既對關樓進行加固,也可以讓參觀者看到關樓內部的結構和真實的狀態。
關樓東側約百米處,是兩座不大的“土丘”,別看這“土丘”其貌不揚,卻是從漢代保留下來、歷經千余年的遺跡:南側為望氣臺,北側為雞鳴臺,可以看到明顯的夯土層。
【演變】
厚35米的城墻,被埋在腳下
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王咸秋負責現場發掘工作,據他介紹,函谷關不僅有關墻,而且最新一輪的考古工作還發現了關城東墻和關城南墻,兩者相交組成一定空間,說明漢函谷關不僅是一道關,還是一座城。此外,在城墻南北兩側,還發現了外延的防御設施:長墻。
如今,為了使參觀者可以更清楚地了解當年漢關的結構,工作人員在關樓東南搭建了一個保護棚,對關城東南墻以及排水設施等遺址進行現場展示。
走進保護棚,腳下是黃土和石塊,城墻在哪里呢? “城墻就在我們腳下。”王咸秋介紹說,經過千年的演變,漢代的城墻已經下沉,被黃土掩埋了起來,經發掘看到,東城墻一部分由夯土制成,一部分由石塊制成,其中,夯土城墻基礎部分最厚達35米,上面的墻體也厚達22米。
在保護棚中,記者看到了出土的殘缺瓦當,上書“安世”兩字。
【保護】
用玻璃房展示古道路剖面
在新一輪的考古發掘中,還有另一個重要發現:一條橫貫關城、殘存長度約400米的漢代道路,據介紹,這條古道位于現有道路下約3米,是漢代進出函谷關的唯一道路,漢函谷關是連接西安、洛陽的重要通道,因此可以說這段路是當年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處。
為了更好地保護展示,考古人員在關樓西側對古道路做了一個剖面,按照考古學上的年代可劃分為12期,最早的一期為漢代,并建造一個玻璃房對古道剖面進行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