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初,高祖曾被匈奴擊敗,武帝即位后便決心徹底消滅匈奴。當他得知,原來在敦煌附近(今甘肅西部)居住的大月氏受匈奴的強力攻擊,被迫西遷而欲報仇雪恨時,便欲與之聯合共同夾擊匈奴。于是,張騫自告奮勇出使西域這本是出于漢武帝政治上的遠見。
西域的名稱始于西漢,廣義上指今新疆以西、中亞、和田一帶。公元前139年,張騫第一次訪問西域諸國,歷盡坎坷,于公元前126年返回長安。行程沒有一定的路線可言,并且也沒有隨帶絲綢制品。待到公元前119年,張騫又以中郎將的身份,偕同副使、將士等三百余人,攜帶“牛羊萬頭”、“金幣帛數千巨萬”,以一支浩浩蕩蕩的隊伍第二次出使西域時,才真正地把大量絲綢帶到了西方。當時,匈奴已被漢帝國擊敗,中途沒有什么阻礙,從長安出發,經隴西(今臨洮)、焉耆、龜茲(今庫車),越蔥嶺到達赤谷(今伊塞克湖東南),并與烏孫(今哈薩古共和國)建立了外交關系。通過烏孫的關系,張騫又派遣副使分赴大宛(今吉爾吉斯共和國)、康居(今哈薩克共和國)、大月氏(今烏茲別克和塔吉克共和國)、大夏(今土耳其)、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于闐(今新疆)等國,并于公元前115年回國。
此后,西域諸國紛紛與漢帝國建立外交關系。在掃清了匈奴的障礙以后,西北絲路較之西南絲路更為便捷,且作為官道,保證了沿途的安全和旅途食宿的方便。此線路大致是從長安出發,經寶雞、隴縣、固原、武威、張掖、酒泉、安西、敦煌,出玉門關,進入新疆分赴各國。
自漢代直至北魏時期,這條絲路一直十分繁榮。但從四世紀中葉起,河西走廊戰亂頻繁,五世紀中葉,突厥族逐漸強大,并控制了這條線路。此時,平行于河西走廊的青海道(又稱“羌中道”)取代了原西北絲路的地位。其主要路線是:從今甘肅臨夏起,在永清過黃河至青海民和,經西寧逆湟水而上,越日月山,沿青海湖過伏俟城,穿過柴達木盆地進入新疆的若羌,再轉走絲路南道。隨著河西走廊的日趨安寧,絲路又逐漸北移。青海道曾擔負了二百多年中西交往的重任。
唐代以后(公元640年),該絲路又繼續暢通。西北絲路與西方各國之間距離短、沿途所需費用少、時間短。歷宋、元、明各朝代直至十七世紀,雖西北戰亂仍不斷發生,海上絲路已十分繁榮,但西方不少國家仍取此線路與中國進行絲綢貿易。尤其在蒙元時期,西北絲路在四大汗國之一的伊爾汗國境內通過,伊爾汗國以撒爾罕為統治中心,在此廣設驛站,交通更為便利。伊爾汗國西界直達地中海,再向西行便可到達羅馬,當時稱為絲綢之路南道,這是與被稱為北道的草原之路相對而言的。
西北絲路是政府開拓的官道,作為禮物和商品的絲綢來自中原以至全國。漢武帝時,國內的蠶織業已十分發達,在政府“農桑衣食之本”的精神指導下,家家“還廬樹桑”,絲綢產量空前高漲,政府征收的絲綢一年內可達五百萬匹。這些絲綢除官員自用和用于犒賞之外,還剩余了很多用來換取外國的珍寶以供玩娛。此外,官府專立“織室”織作高級絲織品,民間也有高級絲織品出售,這些絲織品同時也用于對外貿易和饋贈親友,這些都可從相關記載與絲路沿途出土的絲織品得以印證。
中國的蠶種也是從這條絲路上傳到了西方各國。始于公元六世紀,傳到中亞細亞和外高加索各國、阿富汗、伊拉克、伊朗和土耳其,七世紀傳到阿拉伯和埃及,八世紀傳到西班牙,十三世紀傳到意大利,十五世紀傳到法國。由此可見,我國是世界蠶絲業的最早發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