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洛陽是古代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卻很少有人知道,中國還有一條縱深通向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亞腹地的茶葉之路,洛陽是這條萬里茶路上一個重要中轉站。
早在公元16世紀,中國就已經有茶葉出口的記載。到17世紀,中國的磚茶在俄國和歐洲已經培養起一個穩定而龐大的消費群體。1689年,俄國與清朝簽訂《恰克圖條約》,正式確立外交關系,茶葉之路由此成為一條連接中國東部和俄國西部的重要商路。茶葉之路起點在福建崇安(現武夷山市),途經江西、湖北、河南、河北、山西、直隸(河北)、內蒙古,終點是俄羅斯圣彼得堡,是十八九世紀東西方貿易的主要通道。在這條通道上,洛陽以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成為茶葉運輸的必經地。
茶葉之路在進入河南之前走的是水路,從南陽社旗開始轉為陸路。洛陽不僅是茶葉之路的重要中轉站,更是絲綢之路和茶葉之路的交會地。茶葉與絲綢給洛陽這座城市留下了諸多文化遺產。
活躍在茶葉之路上的商人大部分是山西人,洛陽民俗博物館的前身就是當年茶葉之路上山西商人建立的潞澤會館。山西商人在茶葉之路沿途建立了眾多會館,用于聯誼同鄉,洽談生意,交流文化。洛陽山陜會館也是茶葉之路的歷史遺存,關帝廟在海內外的廣泛建立和信仰傳播也與茶葉之路有著很深的淵源。
茶葉之路與絲綢之路給洛陽這座古城留下了厚重的文化積淀,給古都文明增輝不少。
關帝信仰滋養萬里茶路
茶葉之路上,晉商們最崇尚的信仰就是以忠義誠信為內容的關公信仰??恐@種信仰,他們橫跨歐亞上萬里,稱雄商場幾百年,積累無以計數的財富。
關公是忠義的化身,而晉商與關羽故里在地域上的天然親近,使得明清晉商將關公作為誠信的始祖來供奉。作為武圣關羽的葬首之所,洛陽關林更是晉商的信仰祭祀地之一,每年有大批的商人來此朝拜祈福。他們除了到關林祭拜,茶葉之路沿途晉商留下的許多會館本身也是供奉關公的廟宇,用來護佑商旅平安和生意興隆。洛陽的潞澤會館和山陜會館就是其中之一。
晉商的興起和對關帝的崇拜對清政府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幾代帝王不斷為關羽謚封、立碑建亭,反映了歷代帝王對關羽至高無上的尊奉,進一步確立了關林在海內外數千座關廟中的領袖地位,讓關林成為海內外華人謁拜的圣地。可以說,茶葉之路對關公文化的輸出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孟津渡、白鶴渡:茶葉由此渡過黃河
茶葉之路從湖北進入河南境內,途經社旗、樊城、葉縣、登封等地進入洛陽。洛陽是茶商們過黃河西行的必經之路,而孟津渡和白鶴渡是當年茶葉過黃河的渡口。
過渡口要依靠渡船人工搖槳過河,當年大批的商隊、貨物就是靠船工一槳一槳地劃船渡河,繼續漫長的輸茶之旅。孟津渡和白鶴渡不僅承載著茶葉之路的商業運輸,而且還傳輸絲綢、瓷器等物品,我們可以想象當年渡口的繁忙景象。
隨著歷史的變遷,老渡口如今已經廢棄,但是攝制組力圖尋找歷史遺跡,像當年的茶葉商幫一樣橫渡黃河,用最貼近生活的鏡頭還原歷史本貌,講述茶葉之路上的茶商故事、生活方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