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采風,需要更高層次的媒體參與進來,構建一個立體、多層次的采風團,以期為更多受眾所接受。”8月5日下午,洛陽師范學院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曾謙接受大河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洛陽需再加強絲路宣傳
對由洛陽市委宣傳部牽頭,本報聯合河南省黃河文化基金會、洛陽市文物局、洛陽市旅游發展委員會以及洛陽絲綢之路與大運河研究會等單位主辦的2013絲綢之路申遺大型文化采風活動,曾謙表示,這個活動很有創意,在重走絲路的過程中,通過沿途諸多城市官方、學術機構以及民間層面的多方互動,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到文化保護中來,為洛陽“雙申遺”提供最大的民眾支持,同時,也能增強此次活動的全民參與性,提高大家對洛陽的認知。
畢業于陜西師范大學歷史學專業的曾謙,對絲綢之路一直非常關注。他透露,他曾在大學課堂開設有《絲綢之路的文化與風情》課程,以便讓更多學生了解“絲綢之路起于東方,起于洛陽”的觀點。曾謙表示,就目前洛陽對絲綢之路的宣傳與保護力度而言,洛陽相關部門應做更多工作,加大對絲綢之路遺址的宣傳與保護,讓更多的人知道絲綢之路在河洛文化乃至中國文化中的重要性,讓更多的人明白“河洛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主軸,中國主文化的軸心”。他說,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對中國而言,應特別強調中外文化交流,尤其是“文化在河洛”的思想。因此,從這個層面而言,洛陽在絲綢之路申遺方面的手筆與氣魄應更大一些。
民間采風需更高層次媒體參與
談到此次采風活動,曾謙認為,民間采風活動應予以支持。他說,這種采風活動,其實就是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將絲綢之路遺址文化保存下來,這本身就是一種宣傳,可以讓更多的人認識和了解這些易被忽略的景點和遺址,并將這些文化保護意識滲透到更多人心中。
對于如何舉辦好這種采風活動,曾謙建議,在采風過程中,作為參與活動的政府及媒體人員,應當從多方面加強宣傳,比如可以多拍些像《河之南》一樣的紀錄片,不管在學術還是視覺上,都更受大眾歡迎。“更為重要的是,我覺得絲路采風需要更高層次的媒體參與進來,構建一個立體、多層次的團隊,為更多受眾接受。”曾謙進一步解釋,“更高層次的媒體”就是應該多些省級媒體,這樣可以增進絲綢之路沿線城市的互動,受眾面也更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