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13絲綢之路申遺大型文化采風活動的持續(xù)推進,越來越多的民眾關(guān)注著洛陽申遺。8月7日,一些外地游客、洛陽退休干部以及博物館人員受訪時表示,洛陽大運河與絲綢之路“雙申遺”,是一次集中展示河洛文化的好機會,值得期待。
希望看到申遺文化佳作
李奇是青島人,前幾天帶著家人來洛陽旅游。對絲綢之路感興趣的他跑了幾家書店,都沒買到系統(tǒng)介紹絲路文化的書籍或光盤,覺得很遺憾。
采訪中,聽說2013絲綢之路申遺大型文化采風活動組委會編纂的絲路起點看洛陽特刊就要面世,還將制作電視紀錄片《西行漫游》,出版《絲綢之路申遺采風成果匯集》,他連忙打聽:“在哪里能買到?”記者答應他免費贈閱,并留下了他的聯(lián)系地址,李奇很高興,說如果將類似的申遺文化宣傳佳作放在洛陽各大景點展示,就能讓外地游客在體驗洛陽美麗風光的同時,有親近洛陽厚重人文歷史文化的機會。
千年絲路史需要好“翻譯”
“‘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華夏近五千年的歷史,有兩千多年都是圍繞洛陽展開的。”高世正一邊背誦古詩詞,一邊向記者闡述洛陽文化。高世正是一拖集團的一名退休干部,去過無數(shù)次絲路申遺點函谷關(guān)的他,每逢踏青遠游,總忘不了到遺址所在地新安縣“轉(zhuǎn)一轉(zhuǎn)”。
談起洛陽文化發(fā)展的現(xiàn)狀,他感到有點遺憾:“洛陽的絲路文化很厚重,但不足之處在于能看到的東西太少了。”高世正建議,借助“雙申遺”契機。洛陽應好好挖掘整理自身的文化資源,“大河報的‘申遺大考’弄得很好啊,千年絲路史就需要這種‘翻譯’,用老百姓看得懂的語言給大家科普歷史,有文化故事還有現(xiàn)實觀照,這樣的宣傳報道誰都愛看。”他說。
洛陽文化需“打出去,打響”
杜培兵是洛陽大唐官窯博物館秘書長,說起洛陽“雙申遺”,他用了“期待”兩個字。
“我們經(jīng)常說‘文化產(chǎn)業(yè)’,但沒有‘文化’鋪墊,‘文化產(chǎn)業(yè)’就剩買賣了,藝術(shù)品也就成個純粹的‘商品’,就是個罐子,是個碗。”靠“經(jīng)營文化”吃飯的杜培兵談起洛陽的文化產(chǎn)業(yè),坦言存在不少問題。
他以“南青北白”瓷器為例解釋說,洛陽在白瓷發(fā)展中的地位十分明顯,但是發(fā)揚光大的地方卻是南方的景德鎮(zhèn)、德化,太可惜了。”杜培兵說,很有必要利用申遺機會,把洛陽的文化“打出去,打響,‘酒香也怕巷子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