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 |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8月12日下午,采風團離開新安,驅車西行約3小時,來到陜縣,踏訪崤函古道石壕段遺址。
崤函古道,也稱崤山古道,是古代洛陽至潼關這段道路的統稱,位于絲綢之路東端的三門峽市陜縣境內,是“襟帶兩京”(西安和洛陽)的鎖鑰,也是自古以來中原通關中,到達西域的咽喉要道。
探訪 從崤山峽谷走出的“絲路痕跡”
崤函古道遺址位于陜縣硤石鄉車壕村東南約800米處,距三門峽市38公里,是我國古絲綢之路上一處極其珍貴的文化遺存。
進入崤函古道石壕古道段,記者看到一塊寫著“崤函古道石壕段遺址”的標志牌。黑色的石碑背后,自高山峽谷中隱約閃現出一條蜿蜒道路。“崤函古道石壕古道段,現存古道遺跡長約230米,路面寬3米至6米,車轍寬約1.06米,轍痕深0.05米至0.3米不等。”陜縣文物管理局局長曹鐵剛介紹,古道大致方向是由西北走向東南,轍痕是車輪在原自然石灰石質山坡上長期碾軋而成,印痕清晰,道上留下的車轍印跡有一車道、二車道和三車道。
古道轍痕,記錄下了那場著名的“崤之戰”:討伐鄭國的百里孟明、西乞術及白乙丙,率領3萬大軍,到了鄭國境內,卻被鄭國商人弦高用4張牛皮和12頭牛忽悠了一把,以為鄭國已有準備,于是折返秦國,順道滅了滑國。經洛陽時,由于是天子之境,按規定部隊必須卸甲穿便服,加上在滑國取得的戰利品,每個人挾帶輜重數十斤,到了硤石關已是人困馬乏,被晉軍以逸待勞,全部殲滅。
曹鐵剛透露,2007年8月下旬,經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委員會專家實地考察,崤函古道石壕段遺址因“歷史信息的寶貴記載”,成為絲綢之路上真實、完整、原始并在海內外都少有的一處“絲路痕跡”,是我國絲綢之路上的一處“實物標本”,具有較高的“學術性、保護和研究價值”。
通途 一本新書講述古道厚重文化
2007年10月,崤函古道石壕段遺址躋身絲綢之路中國段48處世界文化遺產申遺行列。
此后,陜縣立即采取措施,推進申遺。曹鐵剛告訴記者,文物工作者先后兩次對石壕古道遺跡坡頂、坡下、3個蓄水池及在古道南段東端進行考古調查和試掘,出土文物40余件,基本弄清了石壕古道南段向東的走向問題和石壕古道使用的下限年代問題。他們還邀請專家完成了崤函古道1比1000地形測繪圖和2.5米衛星影像圖等,為崤函古道石壕段申遺規劃的編制提供了詳實資料。
獨特的地理地貌,使得崤函古道成為連接豫、秦、晉3個文明核心區,以及長安與洛陽間交流的唯一通道。特別是兩周和漢、唐時期實行的“兩京制”,崤函古道更成了一條名副其實的“京畿大道”。
最近,陜縣出了一本講述崤函古道的書——《古道新歌》,透過詩人、作家們的妙筆文章,讓更多人知曉崤函古道這一厚重的文化遺產,為絲路申遺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