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大雁塔遺址內,5位國際友人在本報旗上簽名后,與本報特派記者合影留念。
采風團一行在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參觀采風
張騫由此動身,出使西域開辟絲綢之路
穿越時空,感悟洛陽高僧玄奘沿絲路西行取經艱辛
閱讀提示 | 漢代的張騫主動請纓,在這里領旨前往西域,開辟絲綢之路;唐朝洛陽高僧玄奘沿著絲綢之路,歷經千辛萬苦赴印度取回真經,受到都城長安無上擁戴……兩天來,2013中國洛陽絲綢之路申遺大型文化采風團尋訪西安絲路遺跡,徜徉漢長安城未央宮、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大雁塔、小雁塔之間,細細品味漢唐絲路濃郁“盛宴”。
古城熱情
國際友人在大河報報旗上簽名,為絲路申遺祈福
13日上午,采風團一行驅車駛入西安市區。由于采風團所乘車輛兩側均貼有“絲綢之路申遺萬里行”等字樣,采風團剛剛進入市區,沿街市民不時將目光投向采風團車隊。而采風團成員下車進入各個絲路遺址區,也引得不少游客注目問詢,然后競相與采風團成員合影留念。
在西安大街上,采風團車隊在等候紅燈時,記者透過車窗玻璃看到,三三兩兩的西安市民不時駐足觀看,并向記者豎起大拇指。當采風車駛進未央宮停下時,正在附近忙碌的幾位老人快步圍攏過來。一位李先生笑著問記者:“你們是從哪來?是要沿著絲綢之路,一路向西嗎?”在得知采風團一路西行,為絲路申遺加油時,幾位老人不約而同鼓起掌來。
8月14日上午,采風團一行來到大雁塔遺址進行實地踏訪時,來自美國的5位游客,在得知采風團是在重走絲綢之路后,主動要求在標有大河報Logo和“大河報”字樣的大河報報旗上簽名,祝福絲綢之路申遺馬到成功。
西行采風路上,沿途城市不少群眾紛紛在本報特派記者所持的大河報旗幟上簽名,向絲路申遺表達祝福。
未央宮
張騫在此“領圣旨,達西域,開絲路”
13日上午,采風團一行先來到了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踏尋張騫“領圣旨,出西域”的歷史遺跡。
在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記者注意到,整個遺址除了一條寬約2米通往高處的木梯,就是一片砂子和青草。西安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管委會綜合辦工作人員李濤告訴記者,漢長安城遺址在西安市西北方向,城垣內遺址面積達36平方公里,不過,漢長安城遺址總保護面積為75平方公里,是我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遺跡最為豐富、文化含量最高的都城遺址,是中華民族具有核心地位的重大歷史文化遺產。
走到木梯最高處,是一片比較平整的土地,是西漢時未央宮宮殿遺址。李濤說:“這里就是當年張騫領漢武帝圣旨,出使西域大月氏國的地方?!彼f,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想聯合大月氏國共同抗擊匈奴,張騫主動請纓擔任使者一職。在未央宮內,漢武帝下旨任命張騫為使者,前往西域,出使當時的大月氏國。
大明宮
比北京故宮還大4倍多的唐朝統治中心
13日下午2時30分,采風團成員來到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行政部工作人員張洋向采風團介紹了大明宮遺址情況及最新進展。
在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采風團先行參觀了丹鳳門遺址博物館。記者在館內看到,丹鳳門有3個門道。張洋介紹,1957年考古工作者曾在這里進行鉆探,受居住民宅所限,當時就只探出了這3個門道。但近年考古挖掘發現,丹鳳門的門道實際是5個,這個發現與歷史記載相符。
隨后,采風團一行來到大明宮遺址博物館。記者在博物館內看到,大明宮遺址博物館共分4個單元:由展示大明宮的物件和構件到展現大明宮營建過程,再到介紹大明宮各宮殿的使用功能,最后到概述大明宮遺址保護情況,整個博物館按照歷史發展順序,層層遞進,向游客展示了大明宮由興建到輝煌,再到衰敗與保護的全過程。
張洋介紹,大明宮是唐長安城3處大型宮室之一,始建于唐太宗貞觀八年,自唐高宗起,唐朝的帝王們大都在大明宮居住和處理朝政,作為國家的統治中心,歷時達200余年。宮區面積達3.2平方公里,約是北京故宮的4.5倍。宮墻外的丹鳳門大街寬達176米,至今仍然是世界上最寬的街道。
王維有詩云:“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作為中國古代最為宏偉和最大的宮殿建筑群,大明宮的輝煌,是唐帝國發展的最好見證。
大雁塔
玄奘取回的真經珍藏在這里
昨天上午8點30分,大雁塔遺址。
與采風團成員一起進入遺址區的玄奘三藏院,看著佛家經書和玄奘雕像,記者仿佛穿越到了那個時代:公元645年正月下旬的一天,剛剛過完春節的唐朝長安市民,紛紛擁上街頭,夾道歡迎一位遠道而來的僧人。他就是于公元627年秋天萬里獨行,前往印度求取佛經的洛陽僧人玄奘。
大雁塔遺址相關負責人介紹,大雁塔遺址,是為了保存玄奘法師經絲綢之路西行從印度取回的經書、佛像而修建的佛塔,是玄奘西行取經和佛教中國化并在中國乃至東亞地區傳播的重要見證,也是大雁塔被納入絲綢之路申遺點之一的重要原因。
14日上午10時40分許,記者跟隨采風團一行來到小雁塔遺址。記者在遺址內留意到,小雁塔遺址,主要由山門、金門殿基址、天王殿基址、大薦福寺重修塔記碑、鐘樓與鼓樓、慈氏閣、古槐、白衣閣、小雁塔等組成。
據西安博物院副院長孔正一介紹,小雁塔是中國唐朝國都長安薦福寺的佛塔,見證了唐代長安佛教盛行的歷史,歷經1300多年,至今整體完好,是唐代密檐方形磚塔中最早的一例。薦福寺是中國佛經翻譯史上著名的“長安三大譯場”之一(另兩處分別為慈恩寺譯場、興善寺譯場)。義凈、金剛智、法藏等東西方譯師都在這里翻譯經文,是佛教發展過程中傳播經典的重要寺院。
絲路申遺
西安也在期待國際專家檢評
今年4月16日,國家文物局對外正式公布了絲綢之路首批申遺項目,陜西有5處入選,采風團一行自13日到14日實地采訪了未央宮、大明宮、大雁塔、小雁塔等4處遺址。據了解,與洛陽一樣,這些絲路遺址點的申遺準備工作都已進入尾聲,等待著國際專家現場檢查評議。
漢長安城國家大遺址保護特區管委會副主任席正贏說,未央宮申遺準備工程已近尾聲,周邊住戶搬遷工程都已完成,對未央宮遺址的修復工作也在進行中。大明宮遺址增加了不少展品;大雁塔前正在修建仿古建筑,而小雁塔遺址的申遺準備工作已基本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