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2000多年風雨的克孜爾尕哈烽燧
孜爾尕哈烽燧傳遞緊急軍訊,與城堡、驛站、交通要隘等構成安防網絡
“庫車大河絲路行” 第21站
閱讀提示 | 位于庫車縣城西北的克孜爾尕哈烽燧,維吾爾語意為“紅嘴老鴰”或“紅色哨卡”,這座歷經2000多年的古軍事建筑,至今依然雄姿猶存,是絲綢之路上最古老、目前保存最完好的烽燧遺址。烽燧是漢唐時期邊防報警的軍事傳訊設施,烽燧頂部可燃放狼煙傳遞緊急軍情,多與政治軍事中心的城堡、驛站、交通要隘等共同構成安防網絡。
8月27日上午,采風團來到克孜爾尕哈烽燧遺址。據庫車縣文物局工作人員李秀蘭介紹,克孜爾尕哈烽燧是絲路古道上的一顆璀璨明珠,也是世界文明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一處文化遺產。
歷經2000年風雨的烽燧得到保護
現場
走近克孜爾尕哈烽燧,記者注意到,烽燧下粗上細,由基底向上逐漸縮收呈梯形,依稀可見木柵遺跡。李秀蘭介紹,克孜爾尕哈烽燧殘高尚有16米,主體由夯土所筑,夯層厚約15厘米,東西底長6米,南北寬4.5米。烽燧上部以木柱為骨架,每層間距約1米,頂系土坯壘砌。
據史書記載,烽火傳遞早在周朝就有,周朝規定,天子舉烽火,各地諸侯必須立即帶兵前往救援,共同抵抗敵人。采風團專家徐金星教授告訴記者,烽火臺多與政治軍事中心的城堡、驛站、交通要隘等共同構成一組安防網絡,為絲綢之路和當地群眾保駕護航。
據了解,當前,新疆文物管理部門已開始對克孜爾尕哈烽燧實施保護工程,在烽燧遺址建立了工作站,投資40多萬元重筑了圍墻,修建了警衛室,硬化了地面,并完善了綠化和供水系統。
國王為防女兒被毒蝎蜇死修建的高塔
傳說
談及克孜爾尕哈烽燧的“前世”,李秀蘭娓娓道來,稱在維吾爾語中,“克孜”是姑娘的意思,“尕哈”則具有居所的含義,因此民間有一個和修建克孜爾尕哈烽燧有關的、充滿感傷的傳說。
據李秀蘭介紹,在很久以前,一個古老王國的公主剛剛出生,一位巫師就提醒國王“小公主會被毒蝎蜇死”。這位國王擔心失去愛女,在大臣的建議下決定修建一座高臺讓公主居住,于是在通往克孜爾尕哈千佛洞的鹽水溝大路邊矗立起一座高塔。雖然公主從王宮搬進高塔,卻仍然沒有擺脫命運的安排,毒蝎從國王賜給她的蘋果中爬出來,蜇死了公主。
這個故事,讓大家唏噓不已。李秀蘭解釋說,故事的要義不是公主的命運,而是當地人民以此表達對父愛偉大的敬意。
漢代的龜茲已處于中原王朝管轄之下
據史料記載,克孜爾尕哈烽燧始建于漢宣帝年間,即西域都護府遷移改設在烏壘之后,是漢代的重要軍事設施。
李秀蘭告訴記者,早在西漢時期,中原王朝便派遣士兵,進駐龜茲,進行屯墾戍邊,把龜茲劃入朝廷版圖之內。漢宣帝神爵二年即公元前60年,漢朝政府設置西域都護,管轄治理烏壘城(今新疆輪臺縣東北的策大雅)。因此,龜茲在當時已經處于中原王朝管轄范圍之內。
庫車縣文物局局長王志疆介紹,古代烽燧制度管理嚴格,規定有不同的信號,表示進犯敵人的多少,如舉一道烽火,示意來敵500人。這種制度一直沿用至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