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孜爾石窟是這次采風活動最后一個申遺點,但并不是此行的終點。至此,我開始梳理一路的感受。一路上,歷史感受和現實感受很難分開,尤其是在新疆這段時間,歷史遺跡與新疆的遼闊地域、奇特美麗的天山本身就有著很強的粘連性。比如,克孜爾石窟內的千佛洞和天山上的巴音布魯克草原。
對絲綢之路的追溯,我的收獲算不上深入,但也是比較系統了。絲綢之路,除了讓我印證駝隊商人們的艱險足跡,感受一份份的繁華榮譽與塵封寂靜,還有完整尋訪了佛教在中國傳播的源史。
正如洛陽絲綢之路與大運河研究會會長徐金星所說,古絲綢之路最主要的歷史使命,就是佛教在中國的傳授。玄奘則是一個個圣地的證明人。
克孜爾石窟,又稱克孜爾千佛洞,位于新疆阿克蘇地區拜城縣克孜爾鎮東南7公里明屋塔格山的懸崖上,南面是木扎特河河谷。它是中國開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大約開鑿于公元3世紀。石窟內現遺存300多座洞窟,保存著1萬多平方米的壁畫。
關于它的開鑿,從當地文物專家那里,我聽到了這么一個傳奇愛情故事,也是一路上我所了解的唯一一個“灰姑娘式”愛情與佛教的緊密結合。
據說,很久以前,龜茲國(即今克孜爾石窟所在地庫車、拜城附近)有一個美貌聰慧的公主,國王視之為掌上明珠。一年春天,公主去龜茲城外的一座山上打獵,途中與一英俊的平民青年相遇,兩人一見鐘情。國王為此大傷腦筋,最后想出一條詭計,企圖以此割斷公主與青年的愛戀。國王將公主嫁給青年,但條件是青年必須三年內在崖壁上鑿出1000個洞窟,否則就將青年逐出國門。
為能和公主廝守終生,青年日夜不息地挖鑿石窟,當他鑿好第999個石窟時,國王卻告訴青年,公主已嫁給一個富家公子。青年信以為真,萬念俱灰,從崖壁上跳了下去。公主聞訊趕來,悲痛不已,最終憂傷而亡,與戀人化作比肩而立的山峰。公主的淚水則化作千眼泉,終年滴水。
當然,這個故事不一定是真實的,但當地人愿意把它與石窟結合在一起,必定寄托著人們的一種情愿與渴求。專家經考證后有一種說法,東漢后期,佛教小乘教派傳入當時的龜茲國,小乘教派崇尚入山避世苦修,于是遁入空門的僧侶們陸續來到了克孜爾,鑿挖洞窟苦修佛法。
●文明總被雨打風吹去
按照考古專家的說法,克孜爾石窟是中國開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因此斷定它是印度傳入中國最原始的狀態,這也是為何在這個石窟中極少見石刻或泥塑佛像的原因。
細想一下,自東往西看,龍門石窟全部為石刻佛像。到了甘肅麥積山石窟以石刻或泥塑的佛像為主要,壁畫開始局部出現。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城成為最主要、最著名的標志。到了克孜爾石窟,石刻或泥塑佛像則極少,洞窟的正中間,往往是一幅大型佛像壁畫。而最早的印度佛教只有壁畫佛像,后受希臘雕塑藝術的影響才逐漸出現石刻佛像。或許,這正說明了克孜爾石窟是最早傳入中國的原始佛教形態。
參觀完克孜爾石窟,我心中存有一份憤怒,這種憤怒曾在敦煌莫高窟有過。到過敦煌莫高窟的人都會了解,莫高窟外邊有一座名為王圓箓的道士塔。正是這個貪得無厭的道士,將莫高窟內的大量佛教經典賣給了外國人,致使難以計數的敦煌文物一箱箱地運往國外,我們的專家則只能屈辱地從外國博物館購買來研究。
克孜爾石窟的憤怒,則是歷史上的兩次洗劫。洞窟內的壁畫十分精美,孔雀看上去無不翎羽艷麗,栩栩如生,但早在伊斯蘭教圣戰時,這里的擘畫曾被損毀,而近代又被德國探險隊等多次洗劫。加上很長一段時間這里無人管理和保護,如今石窟已是處處滿目瘡痍,放置釋迦佛的拱形佛龕里空空如也。壁畫上所有佛像左半邊袈裟均被剝走,甚至整壁整壁的壁畫被人揭走,只在洞壁上留下斑斑斧鑿的痕跡。不僅石窟正中的一座立塑坍塌,四壁和舊洞上的孔雀畫面也刀痕累累。久久凝視著這如此精美而又狼藉不堪的孔雀壁畫,實在令人心痛。難怪這里被文物界稱為“中國最慘重的壁畫文化的損失”。
■ 記者手記
看完克孜爾石窟,再看看石窟所在的天山余脈明屋塔格山寸草不生鮮亮的紅石,我不禁感嘆。我們在新疆所看到的每一個佛教圣地,在地理位置上幾乎都被荒昧之地覬覦和包圍,而文明圣地都是奇跡,奇跡卻總是孤獨。它突然地高于周邊生態,這是它的強大,也是它的脆弱。它們以自己的偉大使粗俗勢力眼紅,又以自己的高雅使粗俗勢力自卑,因此粗俗勢力向它們動手,它們卻又變得破碎起來。
【讀者來信】
帥弟:
欣聞您參加“重走絲綢之路”活動,很是羨慕!
雖沒有第一時間向您表示祝賀!然而,在您“鴻雁傳書”的報道中,我們感受著那久遠的駝鈴聲聲,體味著迂緩的時代印跡,以及繁華之后的塵封寂靜!這對您來說是一份寶貴的人生經歷!對“今報”來說是一次創新的嘗試!同時,也為 “重走絲綢之路”暨洛陽申遺活動,通過記者的視角留下更多鮮活的歷史記憶! 在前進的路上,相信您既有“感古問今”的情懷,也有“峰回路轉”的瞬間;在前進的路上,相信您既有唐僧師徒“一路向西”的信仰力量,也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悲切思慮;在前進的路上,相信您既有對人生價值與意義的探究,也有對文化力量持久彌新的回味!我所想像的這一切,都將化為您腳下那或深或淺的“腳印”,伴著您在“重走絲綢之路”上,去感受文明國度中的漢唐風韻、茶馬古道、絲綢貿易,也必將在您筆下化為我們對遠古的呼喚、對話、思考、記憶!還有那份在心境中收獲的點點與滴滴!
最好的時光在路上!多保重!
洛陽市委 陳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