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黃瓜、苜蓿、石榴、胡桃等,都是當年通過絲綢之路從西域諸國引進中原的
閱讀提示 | 他不畏艱險,多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亞洲內陸交通要道,與西域諸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促進了東西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開拓了從我國甘肅、新疆到今阿富汗、伊朗等地的陸路交通,即著名的“絲綢之路”。他完全有資格被稱為中國走向世界的第一人。他就是張騫。
9月3日上午,采風團驅車來到正在興建的張騫紀念館,拜謁了西漢著名的外交家、探險家張騫墓,回味張騫“鑿空”之旅,并了解張騫墓申遺準備工作進展情況。
張騫紀念館展示工程正在整修
上午9時40分許,采風團一行驅車來到甘肅省漢中市城固縣西約3.5公里的饒家營村,踏訪了正在興建的張騫紀念館。穿過紀念館大門,一條寬約2米的石子小徑直通紀念館內,離大門不遠處,一棟漢式闕樓映入記者眼簾,再往里走,則可見到張騫墓。
據張騫紀念館講解員小康介紹,張騫墓位于城固縣城西3.5公里的饒家營村。整個陵墓坐北朝南,南北長35.6米,東西寬20米,高5米,呈覆斗形。走近張騫墓,墓前有一對漢代石虎,雕工粗獷,姿態雄偉,分別列于陵墓前左右“石虎”亭內。再靠近,則墓前豎有三通石碑。
小康介紹,三通石碑中,正中一通高182厘米,寬80厘米,上刻隸書“漢博望侯張公騫墓”,是清乾隆時陜西巡撫畢沅所立。左側有碑“漢博望侯墓碑記”,為清光緒時城固知縣胡瀛濤立。右側一碑,上刻“張氏后商”。
陵墓四周古柏參天,樹影婆娑。而在陵墓左前方,兩個工人正在敲打石磚,雕刻條紋。而在“張騫生平事跡展廳”第四展覽室,“歷代題頌張騫詩詞”部分還是空白。對此,小康表示,目前整個申遺籌備工作都已基本做好,但紀念館的一些展示工作還在籌備中。
張騫墓發掘于1939年,當時的西北聯合大學對張騫墓進行考證,發現了漢磚、五銖漢錢及“博望”封泥,并立有一通“考證碑”。張騫墓也是國家文物局公布的絲綢之路22處申遺點之一。
張騫“鑿空”古絲路,引進葡萄、黃瓜等
張騫是漢代卓越的探險家,被譽為“絲綢之路”的開拓者。
公元前138年,張騫受漢武帝旨意,率領一百多人,從當時的隴西出發,西行經過河西走廊、新疆到中亞、西亞乃至歐洲。而張騫開拓這條陸路交通線路的行為,被歷史學家稱為“鑿空”。由于這條線路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因此這條線路被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命名為“絲綢之路”。
小康介紹,張騫的“鑿空”之旅,不僅是歷史上的大事,更與當下息息相關。他最廣為人知的一大功績是,通過這條路,將葡萄、黃瓜、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作物從當時的西域諸國引進了中原。
采風車隊一路飛馳,洛陽越來越近。采風團首席專家徐金星感嘆:“咱這次絲綢之路采風活動才20多天,一路上就有那么多的不易與艱險。張騫先后兩次出使西域,時間長達18年。在那個交通不便,甚至充滿險惡的時代,張騫的所作所為實在了不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