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姝堯是一位活躍在紐約的前衛藝術家,以其獨特的創作手法和深刻的藝術思考,為當代藝術帶來了獨特的視角與影響。她主攻油畫的同時,不斷探索各種藝術媒介和技術。
根據美國消費者權益保護組織“Consumer Notice”的一項研究,過去25年來,年輕人的焦慮率上升了70%。此外,社交媒體的使用也顯著增加了青少年的壓力和焦慮,40%的18-22歲年輕人表示他們“有點沉迷于”社交媒體。在這種普遍焦慮的社會背景下,黃姝堯通過她的藝術作品,特別是圍繞冥想、觀察和正念展開的創作,試圖為觀眾提供一個逃離日常壓力、尋求內心平靜的空間。
黃姝堯的作品深受佛教經文的啟發,通過平衡自由與精準的創作手法,探索充實與空虛的相互關系。她的大型作品由多個小型作品組成,利用上釉技術層層疊加顏色,創造出顏色與表面之間的動態互動,邀請觀眾以緩慢而有意的方式欣賞她的作品。自2019年起,黃姝堯的作品頻繁亮相于各種重要展覽,包括2023年在紐約Voltz Clarke Galler舉辦的“STOP MOTION”群展,以及Steuben畫廊的“OBJECTHOOD”展覽。這些展覽不僅展示了她在藝術上的才華,也凸顯了她在創作中的獨特視角和技術探索。
在這次專訪中,我們將深入挖掘黃姝堯的創作理念和藝術歷程,探索她在藝術領域中的成長與突破。黃姝堯將分享她的靈感源泉、技術上的創新,以及未來的藝術規劃。讓我們一同走進她極具能量的藝術世界。
Q1您的作品常常表現出一種安寧和內在的平靜。您是如何通過藝術來傳達這些感覺的?
黃姝堯:在我的作品中,安寧與內在的平靜是通過兩個關鍵方面來傳達的。首先,我的創作注重極簡主義的表達,無論是自畫像、風景還是其他主題,我都選擇最精煉的方式來呈現。這種極簡的手法不僅使作品保持視覺上的純粹,也為觀者創造了一個空間,讓他們可以沉浸在作品的氛圍中,體會其中的深層意境。
其次,色彩的選擇和應用在我的創作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我傾向于使用柔和的色調,降低顏色的明度和飽和度,目的是營造一種平和而不張揚的視覺體驗。通過這種謹慎的色彩處理,我能夠避免強烈的視覺沖擊,使作品散發出一種自然的和諧感,讓觀者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到內心的安寧與靜謐。這種方法不僅僅是技術上的選擇,更是一種通過色彩與構圖的深層次哲學思考,旨在喚起觀者對內在世界的探索與反思。
Q2這種寧靜的氛圍似乎不僅僅是視覺上的,還能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您希望觀眾在觀看您的作品時,能獲得怎樣的體驗或情感共鳴?
黃姝堯:在我的藝術中,寧靜的氛圍不僅僅是視覺上的呈現,更是一種心靈的邀請。我希望觀眾在與我的作品互動時,不僅看到色彩和形式的表面表達,更能感受到一種深層次的情感共鳴和心靈觸動。藝術是一種超越語言的交流方式,它能夠以獨特的方式觸及內心深處,喚醒觀者內在的情感和思想。
我希望觀眾在欣賞作品時,能夠發現自己內心的投影。每件藝術品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觀者的內在狀態。我的作品旨在創造一個靜謐的空間,讓觀者在忙碌的世界中找到片刻寧靜,感受到內心的和諧與平靜。通過這種情感的連接,觀眾不僅能體驗藝術帶來的安寧,也能在作品中找到情感的歸屬,從而引發心靈的共鳴與思考。
《女性肖像(Portrait of Women)》
2023
布面油畫
48 x 48 in
Q3為了實現這種情感共鳴,您似乎在創作中特別重視引導觀眾進行緩慢且有意識的觀看。這種觀看方式對理解您的作品有何幫助?
黃姝堯:在我的創作中,簡約并非單純的視覺選擇,而是一種策略性的思維方式。通過精煉的表達,我有意去除了那些可能分散觀者注意力的多余元素,使作品的核心元素得以突顯。這種簡化不僅是為了美學上的純粹,更是為了為觀眾創造一個開放的空間,讓他們能夠在觀看過程中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與互動。
引導觀眾進行緩慢且有意識的觀看,是為了讓他們脫離快節奏的感官消費,進入一種沉思的狀態。這種觀看方式使得觀眾能夠更深入地進入作品的內在世界,細膩地捕捉到那些或許在快速瀏覽中被忽略的細微變化和隱藏的意義。通過這種深度的觀看,觀者能夠體會到作品中潛藏的情感層次和思想深度,從而達到與藝術的真正共鳴。在當代社會中,藝術常常被碎片化地消費,真正靜心觀察的機會越來越少。我的作品通過極簡主義的語言試圖對抗這一趨勢,鼓勵觀眾在每一幅畫前都停留片刻,去感受、去思索,從而真正觸及作品的靈魂。這種觀看方式,不僅有助于理解藝術的表層信息,更能開啟觀者與作品之間深層次的心靈對話。
Q4那么,通過這種簡約的風格和引導性的觀看體驗,您希望通過您的藝術作品向世界傳達什么樣的信息或情感呢?
黃姝堯:我希望我的作品不僅能夠觸動觀者的內心,更能引發他們對自身情感與存在的深刻反思。藝術在我看來,不僅是一種視覺的體驗,更是心靈的旅程。我力圖通過簡約的表達,剝離掉那些表象的復雜性,使觀眾能夠在作品中找到一種純粹的情感投射。這種純粹不僅僅是平和與寧靜,更是一種對內在世界的探索和對外在世界的質疑。我希望觀眾在我的作品中不僅找到片刻的安寧,還能從中獲得啟示,去思考更廣泛的存在問題,從而與世界形成更深層次的情感共鳴。
《艾格妮絲·馬丁肖像(Portrait of Agnes Martin)》
2023
布面油畫
70 x 90 in
Q5最后,能否分享一下您的創作靈感的主要來源?你的創作風格是如何形成的?
黃姝堯:我的創作靈感大多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細微觀察和對書籍的廣泛涉獵。日常物品的存在常常因其平凡而被忽視,但正是在這些看似平凡的事物中,我發現了獨特的美與深刻的哲理。我認為每一個平凡之物背后都隱藏著一個值得探索的故事,等待被揭示并通過藝術呈現。另外,我的教授們對我的影響非常大,特別是Howard Buchwald,他引發了我對色彩本質的好奇心,并教會了我如何利用色彩的波長進行繪畫。在此之前,我一直是一名具象畫家,Buchwald教授是我接觸抽象藝術的啟蒙者。他的教學讓我開始探索抽象藝術的廣闊領域,并重新思考顏色在繪畫中的作用和意義。美國畫家Agnes Martin對我的創作也有著深遠的影響。她深受佛教和道教文化的熏陶,將這些哲學思想融入到她的創作中。她的作品以簡潔的線條和柔和的色調傳達出一種寧靜與內在的平靜。Martin的創作方式和理念啟發了我,讓我意識到藝術不僅是一種視覺表現,更是一種內心狀態的反映。
在不斷的實踐中,我理解了繪畫的本質。這些經歷不僅鑄就了我的藝術風格,也深化了我對藝術的理解和追求。我的作品不再僅僅是對外界事物的描繪,而是通過色彩、線條、形式、光線和空間的運用,表達出我的內心世界和哲學思考。
編輯:張涵
暫無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