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文堯先生,出生于一九四六年二月。一九六三年拜孔壽彭為師學習山水畫。
現任中國國畫家協會常務理事,洛陽市山水畫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洛陽市國畫家協會常務副主席,洛陽畫院、洛陽書畫院藝術顧問。歷任洛陽市五屆劇協理事,河南省美協會員,河南省東方文化研究會理事,河南省裝飾協會理事,洛陽市群藝館主要負責人。
其作品多次參加全國性的大展,均獲獎。2004年,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5周年,全國書畫名家創作聯誼會上,獲得了繪畫成就榮譽獎。并參加了由我國著名畫家對全國畫家進行創作表演。
關注博藝人物,感悟藝術精神。龔文堯的山水畫就像一首古典詩,在不經意中充盈著濃郁的韻律感和靈動感。畫面上的山石、樹木、房屋都具有獨特的靈性,都被青翠欲滴的滋潤所籠罩,嵐氣飄渺,青煙裊裊,云彩騰繞,達到“煙云供養”的美學意境。在洛陽市瀍河區龔文堯工作室,記者和龔老師進行了一場藝術人生的訪談。
龔文堯,中國國畫家協會常務理事,河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洛陽市山水畫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洛陽市國畫家協會常務副主席,洛陽畫院、洛陽書畫院藝術顧問。
博藝:歷史上的洛陽八大景現在大多已不復存在,有些或可從唐詩中找到古老的影子。據了解,2013年龔老師獨自完成了洛陽八大景畫卷的創作,受到了圈內外人士的贊賞,請談談您的創作體會。
龔文堯:因為洛陽在古代就是一個在國際上非常有名的城市,它是中國的十三朝古都,特別是在東周,一直到漢,一直到盛唐,我們洛陽就是首都。當時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所以洛陽的建設,洛陽古代的建筑,當時在世界上都是一流的。今天呢我們大家都知道洛陽有八大景,有的現在還在,比如說馬寺鐘聲,龍門山色,像這些景都在。但是有一些已經不在了。作為一個畫家,特別是洛陽的一個畫家,你怎么能把自己的家鄉里,人們傳說中的包括歷史上記載的八大景把它呈現出來,我覺得對洛陽畫家,本地畫家,創作這個題材也是一個夢。這不是我一個人,在我之前,比方說宮殿、包括文化網也組織過每一個畫家畫一景,大家來完成八大景。有很多畫家,包括有關組織單位,大家都想把洛陽八大景這個景象恢復起來,把它通過中國畫這個載體,把它表現出來,這是作為洛陽畫家,也有這個責任吧。
博藝:中國山水畫的核心思想是哲學精神,這是先賢用智慧為我們留下的一筆需要認真研究的寶貴財富。作為實力派、有影響的山水畫家,您怎樣理解中國山水畫的哲學精神。
龔文堯:中國的繪畫是中華文化派生出來的,中國繪畫有我們自己的文化內涵,中國畫我們講究的是相互、相生、相成,因此說,充分來體會我們中華文化的精髓。我在六十歲以前曾經有個座右銘,上聯是:力挽四季春秋。覺得快六十了,恨不得發遲了,我用我的力量把這歲月給挽住吧!時間都跑哪兒了?時間過的太快了。我是個山水畫家,我就要歌頌中國的大好河山,那就“巧奪五岳天姿”,這是我的座右銘,就是在激勵我。當我六十歲以后,我讀了老子的《道德經》,學了老子的哲學思想,我們中國的哲學思想,我一直在想,我原來啊,我那座右銘膚淺了。我六十歲以后悟過來了,十個字:循自然之道,見天地精神。不是我單純的去畫一張風景畫,我去畫一個山頭,怎么把中國大自然內在精神給畫出來。
龔文堯山水作品
博藝:有人說,藝術創作來源于藝術家的靈感,捕捉與實現靈感的手段是筆墨。龔老師對這種觀點怎么看?
龔文堯:我個人認為,中國繪畫它跟西方繪畫不一樣,它的藝術含量高不僅僅表現在繪畫的畫面,只管畫面的影響效果,更重要的是筆墨技巧。我們最早的筆墨,是工具和顏料,一根筆一硯墨,我們的毛筆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別的國家現在用毛筆也是學我們的。我們的中國畫是用我們的毛筆來畫的,現在用板刷用排刷去畫,就失去了中國繪畫最根本的東西。到后來,筆墨成為一種技巧,筆它只是用筆的技巧,墨只是用墨的技巧,用筆的技巧講究干濕濃淡,墨就是中國用墨淡淡的把它畫出來。墨分五彩,用不同的墨的色度,然后來表現大自然。有時候我們看一幅畫,人家筆墨用的好,那確實看了以后非常舒服,越看越耐看。上一次我給女畫家們搞個講座,我說你們的牡丹,比齊白石畫得像,你們的藝術價值沒有齊白石高,為什么?因為齊白石的每一筆都把中國筆墨的書畫用筆表現的淋漓盡致,他畫東西,貴在似與不似之間,他是一種情感的表達,然后表現出筆墨藝術。
博藝:在您的繪畫生涯中,山水畫主要承傳了哪幾位先賢?在傳承中如何形成自己的風格?談談您對傳承與創新的解讀。
龔文堯:對我影響比較大的就是黃公望,另外我也曾經臨摹過王蒙好多次作品。傳統繪畫,你也得臨摹,學習傳統,學習打進去你還要出來,為啥到大自然中去寫生呢?就是向大自然學習,學習了以后,因為每個畫家他的立足點不一樣,他的感受不一樣,他激發出來的靈感不一樣,因此他在創新的過程中就會形成自己的風格,這種風格它是水到渠成形成的,它不是說我今天在屋里變變方法、變變語言,標新立異,那不行,他自然而然走到那里。所謂創新,怎么能把你個人的感受表現出來,那就要你自己去尋找一種古人沒有的語言。到哪兒去尋找去?到大自然中間去尋找去,那是個根,坐到屋里,你一輩子也尋找不出來。
龔文堯山水作品
博藝:我們了解到龔老師14歲就拜師學藝,染指丹青,在藝術園地辛勤耕耘至今。那就和我們談談您藝術人生的感受和體會吧。
龔文堯:你這個話題說的很大。因為我喜歡,我喜愛。我曾經有段曲線救國,下去搞企業,我是洛陽河南美術界第一個50萬元戶,1987年我就是50萬元戶,當時萬元戶都了不得,我當時很有錢。但是我后來感覺到,我生活的沒有意義,為什么呢?因為我覺得我離開了繪畫,我就好像一個失去父母的孤兒一樣,有一種迷茫感。所以說我生活最紅火的時候,四家公司,我是四家公司的董事長,我全部不要,我說我又回來了,還跟大家畫畫去。然后我就背著畫架子進大山了,進到山里去吃苦去了。所以這種繪畫是一生中的情結,我覺得藝術這個殿堂太有魅力,你進來了就出不去了。現在我就想啊,這一輩子,我今年七十了,我還在桌子上畫,我可不是無限重復,我一直在探討。我最后用一句話總結一下我的一生,我的想法:畫不驚人誓不休。
結語:
作為洛陽畫壇元老,龔文堯以其獨創的“太行皴”聲譽遠播。他深入生活,勤于思考,嚴謹求實,勇于實踐,新作不斷,令人敬佩。
在五千年中國文化的發展中,文學史上有“千金難買相如賦”的美譽;書法史上有王羲之“寫字換鵝”的美談;繪畫史上有顧愷之畫維摩詰“俄而得錢百萬”的美傳。在當代河南洛陽的書畫界則有“畫龍門非龔文堯莫屬”的佳話。
龔文堯畫的龍門不僅像龍門,而且就是龍門,書畫界的人看了他畫的龍門,給出的評價就兩個字“震撼”。其實“震撼”的何止是“龍門”,龔文堯的中國山水畫都能讓觀者“震撼”。
中國古代畫論中,沒有中國畫這個名詞。19世紀以來,西方油畫、水彩、素描等畫種傳入中國,逐漸成為中國繪畫的一部分。人們為了區別于西洋繪畫,便把傳統的中國繪畫叫作中國畫,簡稱“國畫”。
在龔文堯看來,中國畫強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和深厚的傳統文化內涵;融化物我,創作意境,要求“意存筆先,畫盡意在”,達到以形寫神,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的效果。
“力挽四季春秋,巧奪五岳天姿”。這既是龔文堯藝術生涯的座右銘,也是他繪畫藝術的真實寫照。他把“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作為一種追求,他讀書,讀畫,去理解,去品味,他一方面向傳統學習,一方面走進大自然中,三十年多來,他上娥眉、登太華、走三峽、爬黛眉,僅赴太行山寫生,就有數十余次。跋山涉水,不辭辛勞,他走進深山老林之中,不受世俗干擾,在極其艱苦的生活條件下,磨礪意志,潛心研究,創作出了一系列嘆為觀止的山水畫精品。他實實在在踐行著石濤“搜盡奇峰打草稿”的理念,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鄭板橋是胸有成竹,我是胸有千山萬壑”,正是這“胸有千山萬壑”,才成就了一個北派中國山水畫大家。
“擅丹青,猶精山水,寒樹野云,盡現畫面,崇山峻林,爭趨筆下,繪風有色,繪水有聲,參靈酌妙,興與神會。驅筆使墨,允稱圣手……”董高生先生如是評價龔文堯的作品。
說龔文堯是北派山水的領軍人物也不為過。觀其作品,雄闊、奇妙、險峻,巍峨蒼勁,渾厚華滋,大小山貌,全景式展現,千山萬壑盡在其中,你可以感受到一種震懾力。在用筆上,枯筆求潤,濕筆求真,狂筆求理,細筆求力;干濕濃淡,陰陽向背,輕重得體,充分發揮墨分五彩的作用,把筆墨之藝術在畫面上展示的淋漓盡致。
龔文堯《山鄉秋韻》
龔文堯認為,中國畫以線條為主,一要有力感,二要有節奏感,三要有韻律感,四要有質感,五要有生命感。畫家要面對大山,體會大山,理解大山,不是簡單地寫形,而是把對大山的感受通過藝術作品傳達給受眾,要把大自然內在的神韻表現出來,以形傳神,形神兼備。《太行秋色》、《雄冠天中》、《峽谷云霧》、《橫空出世》等作品都很好地體現了龔文堯的繪畫理念。
在中國畫的技法中,古人創造了多種皴法來表現山體的結構,如:荷葉皴、大小斧劈皴、披麻皴、泥里拔釘皴、云頭皴、折帶皴、鬼面皴、牛毛皴、馬牙皴等等。龔文堯在太行山水畫的創作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難題,他用上述皴法都不足以表現太行山特有的山體風貌,為此,他苦思冥想,不斷地看,不斷地試,不斷地畫,分析大自然的紋理,辛辛苦苦10余年的摸索、研究,“終成正果”,找到了前人沒有用過的筆墨語言,把太行山石壁的肌里準確、完美地表現出來,他把這種技法命名為“太行皴”,這是對中國畫技法的創新和貢獻。
龔文堯師承被郭沫若稱為“奇才”的孔壽彭先生,多次仿臨元代畫家黃公望的原作,他仿臨的清代畫家王石谷的小青綠山水,曾達到亂真的程度。觀賞龔文堯的山水畫,猶如橫空出世的一匹“天馬”,使人眼前一亮,在由水墨與丹青渲染出來的精致畫卷里,亦是一派山色空翠,云嵐氤氳的神韻,表達出可觀,可游,可居的繪畫理念,實現了客體(大自然)、主體(主觀)與本體(畫家的藝術修養和文化素質)的三而合一,悠然得之魏晉名士“林泉高致”人文雅趣。
從畫風上看,龔文堯的山水畫就像一首古典詩,在不經意中充盈著濃郁的韻律感和靈動感。畫面上的山石、樹、房屋都具有獨特的靈性,都被青翠欲滴的滋潤所籠罩,嵐氣飄渺,青煙裊裊,云彩騰繞,達到“煙云供養”的美學意境,實現“循自然之道,見天地精神”的藝術真諦。
龔文堯論畫言之有物,觀點獨到,析理分明。聽他侃侃而談,那是一種享受,就像喝了一杯醇美的甜酒令你陶醉其中,讓你產生一種期盼,期盼著再次造訪,再次聽他坐而論道。
個人檔案:龔文堯先生,出生于一九四六年二月。一九六三年拜孔壽彭為師學習山水畫。 現任中國國畫家協會常務理事,洛陽市山水畫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洛陽市國畫家協會常務副主席;歷任洛陽畫院、洛陽書畫院藝術顧問,洛陽市五屆劇協理事,河南省美協會員,河南省東方文化研究會理事,河南省裝飾協會理事,洛陽市群藝館主要負責人。
其作品多次參加全國性的大展,均獲獎。2004年,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5周年全國書畫名家創作聯誼會上,獲得了繪畫成就榮譽獎,并參加了由我國著名畫家對全國畫家進行的創作表演。